轮播新闻

测试-轮播

发布时间:2022-11-04 发表部门:

1、使命定位

深地装备工程实验室面向我国资源重大需求与深地装备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聚焦深地资源探测与能源开发的重大装备技术问题,攻克地球物理高端传感器、核心算法等“卡脖子”技术,自主研发电磁等深地资源探测装备系列,突破深层与非常规油气水平井开发的智能导钻装备技术。建立海外高端人才及国内知名专家领军的深地装备技术研发团队,联合国内相关科研单位、石油行业企业、物探公司、地方政府、装备制造企业,开展科研-产业-应用全链条的战略合作,支撑深地装备工程实验室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与长期稳定运行。


2、方向目标

面向我国资源能源重大战略需求,聚合院内深地资源装备领域研发与工程化团队,联合地方和企业,聚焦深地资源探测与能源开发的重大装备技术问题,攻克地球物理高端传感器、核心算法等“卡脖子”技术,自主研发深部资源探测装备系列、深层与非常规油气水平井开发智能导钻装备体系,建设研发、测试、中试体系化平台,推进深地资源装备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我国大型深地装备的产业发展。逐步打破国外对我国深地装备市场的垄断与技术封锁,为我国“向地球深部进军”重大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3、重点任务

建设深部资源探测技术装备研发与测试平台:深部资源探测技术装备研发平台是中国科学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协同创新交叉研究平台,主要建设深地装备技术研发和深地装备测试两个子平台。深地装备工程实验室主要依托本平台,开展深地装备技术布局与研发团队建设,以及完成测试平台体系建设。

建设深地装备3条中试线:依托中地装(重庆)深地资源探测装备与衡水智能导钻总装两个基地,开展地面电磁、近钻头地质导向、旋转导向钻井装备等3套装备的中试线建设。


4组织架构与运行模式

中国科学院深地资源装备技术工程实验室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主要由理事会、科技专家委员会、实验室主任等构成。实验室设置理事会,理事长由依托单位法定代表人吴福元院士担任,理事由依托单位和主要参加单位负责人、战略合作企业代表等组成,负责指导实验室建设,决策实验室发展规划和重大事项。实验室科技专家委员会由在矿产与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技术研发方面具有国际视野、有较深造诣、有较强产业化运作经验的专家组成,每年定期组织会议,讨论实验室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项目,对实验室的运行和发展给予建议,为实验室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建议,为实验室装备技术、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作、资本运作等提供咨询、评议和指导,推进装备的工程化。。实验室主任由底青云研究员担任,副主任由杜爱民研究员、王中兴正高级工程师担任。

5、依托单位情况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19996月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而成。研究所战略定位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以固体地球科学为主攻方向,建设‘理论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科教融合’四位一体的新型国际化研究中心”。研究所的“十四五”定位与目标是“面向地球与行星科技前沿,面向资源能源、宜居环境、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发展地球与行星科学新理论,研发深地探测关键技术装备与深空探测科学载荷,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科技支撑。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地球与行星科研机构,成为地球与行星科学前沿理论的研究高地和高端人才基地,成为战略性资源能源勘探开发技术装备的创新平台,成为地球宜居环境建设方案的科学智库。”研究所现有在岗人员736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6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8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人。近年来,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等国家级重要项目200余项。2000年(含)以来,以第一排名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2003年刘东生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截至202110月,发明专利授权841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3件,国外专利授权140件。

6人员情况

实验室现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共计91名,其中研发骨干由63名高级职称人员及研发工程师队伍组成,包括院士1人,海外高端人才及正高级工程师13人,高级工程师15人,工程师42人;实验室重视年轻科研力量的培养,吸引优秀青年聚集,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6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3人,博士后4人。科研核心团队成员专业领域涉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电子、机械、通信及自动控制等多个学科领域,专业方向完备,专业优势互补,已按计划开展了电磁探测装备、地震探测装备、深空探测磁测载荷、地质导向装备、旋转导向装备等五大研发团队的组建工作。

7、资产情况

实验室主要资产包括地球物理探测装备、电子测试测量类设备、环境可靠性测试设备、功能性测试与标定设备、装配集成设备,合计100余台套,总价值约6200万元。

其中地球物理探测装备主要有综合电磁法仪、人工源极低频接收设备等59件,总价值1720.21万元;电子测试测量类设备有矢量网络分析仪、动态信号分析仪等6件,总价值408.72万元;环境可靠性测试设备有400kN双台并激振动试验系统、温度湿度振动综合试验系统等12件,总价值1864.35万元;功能性测试与标定设备有交变应力疲劳试验系统、连续波水循环试验系统等20件,总价值2149万元;装配集成测试设备有磁屏蔽筒、微型精密铣床等4件,总价值67.08万元。

2021年定制研制深地高温超高压环境模拟试验系统、温度低气压综合环境试验系统、快速温变环境试验系统等设备,合计10台套,总价值1373.8万元。计划2022年安装调试,设备运行后,可通过模拟高温超高压环境、温度低气压综合环境、快速温变环境、温度湿度综合环境和盐雾、沙尘、淋雨、温度循环、温度冲击等各类环境进行装备可靠性试验。

当前正在稳步推进深地装备研发、测试平台建设工作,现基本完成衡水智能导钻装备总装中试基地建设,面积5000平方米,正在开展检测中心的认证工作。

8、运行情况

深地装备工程实验室已全面开展各项组建工作,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设立了技术部、项目部、测试部及支撑部。各部门负责人负责研究实验室任务落实、细抓过程管理,严把过程质量。实验室全面构建深地装备规划、研发、测试、试验推广的人才体系,适时引进海内外高科技专业人才,保障实验室的顺利开展;按照实验室建设需求,逐步全面实施“矩阵式”管理模式,调动团队成员的创新积极性;注重人才培养及能力提升,定期开展深地装备技术研发、测试、实验室安全等培训会议7余次,邀请行业专家讲解,提升各部门各类人才专业技术水平。

深地装备工程实验室正在主持各类各级项目共计36项,主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北京市项目1项、中科院项目28项,依托上述项目的实施,实验室在以地球物理探测装备和智能导钻仪器为代表的核心地球物理装备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相关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本年度实验室制定了1项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技术团体标准,获得已授权专利73件、其中国际专利26件,中国发明专利《一种深部矿电磁探测方法与装置》获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金奖。

本年度实验室各设备运转正常,大型设备总使用时达2830小时,未发生安全事故。实验室专用、特种设备由专人专用并持证上岗操作,每台设备都编制了设备操作手册,各设备设有明显的安全标识,每台设备均设有设备标识,定期开展维护、保养。针对深地装备的测试与发展需求,实验室成立所级深地装备检测中心,本年度中心研制的14台套环境可靠性设备已全部通过验收,并顺利运行,开展了多次多类型多参数试验,形成了一系列专利等学术成果,充分保障了先导专项等项目的顺利开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