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科学传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媒体扫描
【科学网】“80”后院士刘嘉麒的忙碌生活
2021-07-16 | 作者:转自:中国科学报 | 【 】【打印】【关闭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7-15 作者:冯丽妃

  每次做选择时,他似乎总会选那条让自己不怎么“舒坦”的路。

  中科院院士刘嘉麒最近刚成为一员“80”后,本来早就过了退休年龄,没人逼着干活了,不过他选择了“忙”。

  搞了一辈子火山研究,他想老骥伏枥,再挖“一桶金”——帮企业把硬邦邦的玄武岩拉成丝,以适应民用、航空、化工……各种用途。

  不止这样,他还在给研究生上课,带着十多名研究生,一年做二三十场科普报告,给地方、企业做咨询……

  “也不是觉悟高,人活一辈子总要给社会留点东西。”今年5月,中科院院士刘嘉麒刚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李佩教学名师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他如是说。

  以下为访谈实录: 

  1、“创新得把知识变成财富” 

  “也不是觉悟高,人活一辈子总要给社会留点东西。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是花国家和老百姓的钱才有了学习机会,要尽可能回报给社会、回报给老百姓才行。” 

  《中国科学报》:今年您成为了“80后”一员,请谈谈现在的工作生活状态。 

  刘嘉麒:我从不过多想自己多大年龄,反正还能干些事情。现在还在学校里上课、带研究生,除了国科大之外,也在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河北地质大学、郑州大学兼职带研究生,总共还有13个没毕业的学生,指导他们学习,选择研究课题;也有一些研究项目在做。

  现在做的一件重要事情是如何用玄武岩(火山岩的一种)拉丝。这种纤维的化学性质、力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比金属丝还好,可以跟碳纤维媲美,可用于航空、航天、建筑、军事、交通、海洋等各个方面。未来将是钢铁纤维或碳纤维的重要替代材料。

  现在没人逼着我做事,但我还想赶紧再做点事。每年大概得做二三十场的科普报告,做地质、材料、环境等方面的一些咨询工作。总的来说,事儿挺多,还比较忙。

  

2021年4月底接受《中国科学报》与国科大基金会采访 国科大基金会供图 

  《中国科学报》:请谈谈我国玄武岩拉丝技术的发展现状。是什么让您聚焦相关研究? 

  刘嘉麒:玄武岩纤维苏联搞得最早,1956年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前身)材料研究所(位于乌克兰基辅)开始相关研究,1985年拉出来第一根丝。

  我国在2003年(用玄武岩)拉出来第一根丝,到现在不到20年,但发展得很快,现在我国相关技术、生产和应用水平都远超过其他国家。

  我是科班出身学岩石和地球化学的,知道岩石形成的原理,就可以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做一些改进。比如不同的玄武岩拉出的丝性能是不一样的,选择的原料、生产的方法都会不一样。

  搞了一辈子火山岩(研究),仅写文章、著书立说不行,还得服务于创业和国家需求,把知识变成财富,这样学有所用,能够为社会做点贡献,心里比较欣慰。

  《中国科学报》:您一直坚守在创新和教育一线,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忙碌”生活? 

  刘嘉麒:也不是觉悟高,人活一辈子总要给社会留点东西。“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小时候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在讲“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本。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是花国家和老百姓的钱才有了学习机会,尽可能要回报给社会、回报给老百姓才行。

   

2021年4月底,刘嘉麒为国科大基金会题词 国科大基金会供图 

  2、“干一行,爱一行” 

  “什么事情你真正投入进去了,找到它的内核了,就能产生兴趣,然后就有动力了,越钻研就越情愿干这件事儿了。” 

  《中国科学报》:您是如何与地质学结缘的? 

  刘嘉麒:我是辽宁锦州人,1948年底的锦州战役就是在我们家门口打的。锦州战役之后,我在1949年1月份就上学了,学校设在一个庙堂里,教室旁边还有佛爷供着。但很遗憾,1950年我父亲去世了,家里没有了经济支持。我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当时我和两个姐姐已经上学,姐姐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我。

  高中毕业时填志愿,高考分三类:一类理工、二类医农、三类文史,我最初对文学感兴趣,但学校要求好学生只能报理工类。 我家在农村,家里困难没钱供我上大学,母亲就说哪个学校不要钱或者少花钱就考哪个学校。当时师范院校基本上不要钱,地质院校实行学费、书费、伙食费、医疗费、住宿费“5包”。我选择了地质类。

  对地质我并不懂,不过,1958年大炼钢铁时,跟着地质队员上山挖矿,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当时县里仅有的一台旧吉普车给搞地质的人坐,县长还在旁边陪着。到了山上,地质队员告诉我们往哪挖,果然就能把矿挖出来,所以觉得搞地质挺神的,而且这个工作很受尊重,后来就报考了地质学院。

  《中国科学报》:后来是什么让您真正对地质学产生了兴趣? 

  刘嘉麒:我是1960年上的大学,从1960年下半年到1963年这三年困难时期,在学校经常吃不饱饭,几乎天天挨饿。我们班有的同学家里条件比较好,开学不久就退学了,我没有退路,回家还不如在学校,就坚持下来。

  我是地球化学专业,仅化学就学了八、九门,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到分子化学、晶体化学、岩石物理化学、地球化学以及物质结构等,用这些科学去解决地质问题挺有用的。

  “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什么事情你真正投入进去了,找到它的内核,就能产生兴趣,就有动力了,越钻研就越情愿干这件事儿了。虽然说跑野外的时候很累很苦,但有了新发现却格外高兴。

   

2017年4月7日,刘嘉麒在野外考察。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供图

  3、“要有点冲劲儿” 

  “我心里暗想,学英语我学不过你们,但做论文肯定要比你们厉害。” 

  《中国科学报》:您先后考了两次研究生,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在接近“不惑之年”报考中科大研究生继续深造? 

  刘嘉麒:1965年本科毕业后,需要经过学校的选拔,有了资格才可以报考。我比较幸运地从一千多毕业生被选拔报考研究生,并成为最后录取的8名之一。不过,1966年“文革”开始后学习就中断了。

  1968年11月我们离开学校接受工农兵再教育。我被分到地质队接受再教育,脑力劳动变成了扛钻杆、打钻、挖槽子的体力劳动。我是农村长大的,又比较年轻,干活对我来说一点也不感到陌生,很快和工人打成一片了。

  但我一直觉得,念完大学再成天做这些事,把学的东西有点废了。那时国家得用4个农民的全年收入才能培养1个大学生,如果再培养1个研究生,那国家花了的钱就更多了。所以干活之余我会偷着看点书。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我非常振奋。当时我在吉林冶金地质研究所担任室主任,也算是单位一个很受重视的骨干了,但我觉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可不行,你要是真强,得到那些真正强者中才能看出高低,出于想再进一步学习一点东西的想法,就报考了研究生。

  尽管当时原单位给了好多的优越条件,但我分析一下自己做点业务工作还可以,干领导不是我的强项,最后就留在北京了。读完硕士又读博士,在地震棚待了8年多。家还在长春,我考研的时候我女儿一岁,到了我毕业的时候,她就七八岁该上学了,我也顾不上家,反正就是这样过来的。

  《中国科学报》:您一直在选择挑战自我。研究生毕业时做论文放弃“四平八稳”的题目,选择了更加“冒险”的方向——用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长白山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进行研究。当时有没有担心过可能会失败或是延迟毕业? 

  刘嘉麒:有点担心,但我考研究生的时候已经37岁了,做论文时快40岁了。在我们三十几个人的班里,我排老五,与最小的差16岁。我已经工作十多年了,要是跟刚大学毕业的小师弟、师妹们比的话,我太没水平了。而且工作多年,我也有些积累。我心里暗想,学英语我学不过你们,但做论文肯定要比你们厉害。

  当时老师让我做中生代(2.52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年代学,当时的研究相对成熟和容易一点。我了解一些情况后发现,做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年代学在中国尚无先例,当时所里有几个同事搞了几年也没搞成。我的老师和几个关系较好的同事担心我说搞不成没法毕业。但我觉得做不成也不丢人,做成了就可以往前走一大步,于是,我想赌一把。

  我一天24小时,除了去食堂买饭,都待在实验室拼命干,睡觉用的毯子都被老鼠磕掉了。最后终于把实验做成功了。当时有的老师还不相信,但后来把我的样品拿到美国、澳大利亚去验证,跟我做的一样。

  年轻人要有点冲劲儿,用现在时髦一点的话说,就是要敢于创新,做别人没有做的事儿,做成功了对自己是很有促进的。

  《中国科学报》:此后,您带领团队推动我国火山研究逐渐走向系统化,这大概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刘嘉麒: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开始中国火山研究重视度不够,我到国外去开会时讲中国火山,很多人都不了解,一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没有火山。这对我刺激比较大,所以首先就想把这方面弥补上,系统地做一些中国火山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岩石学方面的工作。

  其次,考虑到科学研究要跟社会发展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又把火山灾害和资源利用也搞起来了。以前找石油和天然气一般都是在湖泊海洋形成的沉积岩里,没有把火山岩算进去。火山岩本身喷发时没有油气,但在形成岩层以后却可以作为油气的储层,找到火山岩,就能找到油气田。比如以前在东北、新疆、环渤海火山岩里没有发现油气,后来经过勘察发现不但有,而且储量很丰富。

  以东北大庆油田为例,在徐家围子打钻到3千米时打到了火山岩,在那里发现了大型气田。我认为松辽盆地底下有相当大规模的中生代火山岩,在徐家围子能打出油气,其他地方也会有。后来在吉林长岭凹陷确又发现了很丰富的油气藏。这些肯定是石油部门的功劳,但我们的建议也起了一点作用,使他们有决心到那边打钻。近20多年来,我国好多非常规的油气田就是在火山岩里发现的,我们的研究对这些非常规油气田的发现和开采起到一点推动作用。

  同时,火山活动是一个重要的地质作用,对气候环境变化有很大影响,我们研究了火山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我认为,人的活动对气候有影响,但有限,真正影响气候的仍然是自然作用。

  此外,任何一门基础科学,最后还是要应用到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又开展了玄武岩新材料研究领域。

   

1998年,刘嘉麒在德国GFZ工作。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供图

  4、“研究生应该感觉到自己的责任” 

  “应该想一想为什么要读研究生?读完研究生想干什么?若就是为自己,那就太低级了!” 

  《中国科学报》:今年5月,您获评国科大教育基金会设立的李佩教师奉献奖“李佩教学名师奖”,请您谈谈获奖感受。您如何看待这一奖项以及您对国科大教育基金会有何看法。 

  刘嘉麒:我感到特别激动、荣幸,这个奖很宝贵。我在中科大做研究生时就受益于李老师的教育,当时李佩老师是外语教研室主任,她让我们必须得学好英语。如果没有她逼着我,我的英语就过不了关,出不了国,没办法和国际同行交流。
  我很崇拜李佩老师,她可以说是中国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教过的弟子成千上万,让数千名优秀人才能够到美国一流大学留学。可以说,李老师的贡献不亚于郭永怀先生。获得李佩教学名师奖,将激励我把李老师作为学习的方向,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国科大是一个创新的学校,应该有一些新的集资和培养人才的形式,教育基金会能够为教育体系的发展起到一种支持保障作用,激励社会各界以及老师、同学为教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这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非常重要,对国科大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科学报》:您教书育人已经将近40年了。这些年您大概培养了多少名研究生?请谈谈您在教育方面的心得。 

  刘嘉麒:现在,我名下已经有76个研究生,包括博士后。他们有做学问的,也有从政的、经商的。无论做一哪行,首先要做人,才能把事做好。

  教师首先得有责任感。不管哪个学生,对家庭、学校和国家来说都是宝贝。家长把孩子交给你,就是期望孩子能够跟着你长大成人。作为老师,一定要想办法让让学生能够发挥他的长处,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快的成长,能够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具体做法就要跟他们交朋友、交心。每个新学生我都要和他们做一次谈话,沟通一下为什么来读学位?读完研究生要干嘛?光想拿个学位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核心是你将来想成为什么样一个人?把这些要明白,因才施教。

  要从政、经商的学生和要做专业学问的学生培养方式是有区别的。如果他是一块搞学问的料子,我就要把一些重要的课题给他做,让他不光要能拿到学位,毕业以后还能够很快在某一方面成为专家。如果不想搞科学,我就不能把重要的科学问题交给他,而要锻炼他管理和其他方面的能力。

  当老师最主要责任是应该为学生着想,不光是学生的学习,还有他的思想、生活。我和学生的年龄差别很大,一些是孙子辈的。他们有事,甚至谈恋爱,女孩子被男孩子欺负了,这些事儿我有时候也管,从另一个角度就好像家长似的。

   

  2006年9月2日,刘嘉麒(前排左三)与学生及边防战士一起考察长白山望天鹅。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供图

  《中国科学报》:与四十多年前相比,今天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已不可同日而语。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达111.4万人,比10年前增长了一倍,是1978年(共录取10708人)的100倍还多。您如何看待这一趋势? 

  刘嘉麒:现在我们国家大学生和研究生招生的数量多了,这是一件好事,说明国家现在经济发展了,有实力了。“文革”前,我念研究生的时候,培养一个大学生大致相当于五六个农民一年的收入,再培养一个研究生,那国家花的钱就更多了。念大学、念研究生,你爹妈当然花的更多一点,但没有国家拿钱,很多人是念不起书的。

  所以,现在国家能培养很多大学生和研究生,这是国家对年轻人的希望和一种关怀。反过来,作为研究生也应该感觉到自己的责任,每个学生都是花纳税人的钱,没有老百姓、没有国家培养哪有你?应该想一想为什么要读研究生?读完研究生想干什么?就是为了自己吗?那就太低级了!任何一个受到教育的人,应该以国家、人民、社稷为重,回过头来要为国家、为老百姓做点贡献,为你的家乡做点贡献,这样才能心安理得。

  《中国科学报》:近年来,我们时常看到大学生轻生的案例见诸于媒体。您如何看待这些异常现象背后的原因。 

  刘嘉麒:我当了27年零8个月的学生,遇到最大的问题是1960年到1963年的困难时期,那种挨饿的难受,现在的孩子们体会不到,但那时没人想过跳楼。现在很多学校却有发生,让人痛心。

  现在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条件和以前比好了太多。但心理素质比较脆弱,遇到一些问题找不到解决的途径,容易想不通。这是社会和生活环境造成的一个客观影响。

  另一方面,现在的学校和老师光注重教学,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做思政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应该当成一个大事来抓,要加强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责任。

  《中国科学报》:您如何看待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影响? 

  刘嘉麒:在师生关系方面,老师是主导,老师做的好不好是关键。老师跟学生应该首先是朋友关系,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指示。所谓交朋友就是让他有什么难事,有什么想不开的,能主动的跟你说,你能想办法帮他解决,能开导他。有时我们生活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一旦解开了,没有多大的事儿。

  你是先生,学生也有他的尊严。老师也是从学生过来的,应该知道在自己当学生的时候,对老师是怎么想的,有什么希望。现在,个别老师把学生当成工具或奴隶,甚至变着法的把学生的一些成果变成自己的。在学术道德方面,这很糟糕,这种人就不配做老师。学校必须重视解决这类现象。

  《中国科学报》:您对大学生和研究生有何寄语? 

  刘嘉麒:研究生时期是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对一个人的学业与事业都极为关键,要珍惜这段时间,找到自己的生长点,为一生打下基础。不要以为自己年轻,还要有好多时间,不着急。

  这么说吧,你在年轻的时候能比别人前进一步的话,以后走的路可能要容易的多。也不要好高骛远,这山看着那山高。真正的远大目标,必须从眼前一步一步做起。

   

  2016年3月7日,刘嘉麒(前排右二)等在吉林辉南打钻。中科院地质地球所供图

  建地质强国,得“加倍努力” 

  “如果我们把国内地学相关的报道排个队,会看到相当长的一个‘领先’队伍。看着挺红火,但其实不是这样。” 

  《中国科学报》:作为国际第四纪地层委员会委员,您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水平? 

  刘嘉麒:我国地质科学70多年来有很大的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我们把国内地学相关的报道排个队,会看到相当长的一个“领先”队伍。看着挺红火,但其实不是这样。总的来说,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我们还有一定的距离,并不是什么都领先了。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来鼓舞士气;但也应该看到很多方面尚未领先,还得加倍努力。

  中国是个地质大国,疆域广、土地面积大,各种地质现象几乎都有,为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我们还不是地质强国。在一些基础理论方面,中国人创造的理论还很少;我们现在使用的一些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都很先进,但大多都不是自己研制的。光买的技术不行,得想办法自己创造。否则,国外一旦说不卖,你就不行了。

  我从事地质工作已经60多年了,现在的理论和60年前相比虽然有不断的进步,但是没有质的变化,我们需要有一些新的突破。所以,总体来讲我们发展的很快、很好,但就其水平和突破这两个方面还不够。

  《中国科学报》:当前地学教育面临生源质量下滑、学科生态不良等挑战。您如何看待地学发展前景?地学教育当前的挑战如何破局? 

  刘嘉麒:首先,这并不是地球科学本身的问题。地球科学的本质是为全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更好服务的科学,我们所用物质财富的85%~90%都是通过矿产资源和能源实现的。比如一部手机中就蕴含着几十种矿产资源。不止如此,实现青山绿水、空间发展,如登月、登陆火星都离不开地学。我跟搞航天的朋友开玩笑说“别不服气,你们只管上天,但不知道上天干什么;我们不能上天,但知道上天做什么”。比如登月落在哪里?落了之后干什么?在哪里取样?地球科学研究者是指挥员。

  现在地球科学专业的招生问题、学生找工作问题,追根溯源应该从教育本身来找问题。现在好像都在学生都成天挺累,但现在学的很多都是陈旧的“老八股”,或者有些纯理论又不好应用。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学校、老师开始,让学生觉得学可以有所用。反之,工作就很难搞。所以,老师在教学时,除了明确科学价值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同时明确说清知识的用处,让学生知道怎么用。

  我跟学生讲,不要觉得搞地学的人不行,没有这些没法生存的。也不要埋怨工作不好找,核心问题是你本事还不够大。真要有本事,就不是你找工作,而是工作来找你。另外,年轻人不能好高骛远,一毕业就想找一个舒适又挣钱多的地方,哪有那么多好事?你得先从基层做起,多学点本事,积攒实力。

   

  2016举办第五届世界玛珥湖大会,刘嘉麒(左)与以色列同行在野外进行学术交流。中科院地质地球所供图

  《中国科学报》: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您如何看待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刘嘉麒:我是1978年入党的,一晃40多年了。说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有些抽象,我们入党时,大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那么共产党员就应该在群众当中树立榜样。 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呢?我想在具体的工作生活中应该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宁可吃亏,不占便宜。同时,做人以诚相待,想办法给党争光,不抹黑。这些应该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2008年刘嘉麒在澳门科大演讲。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供图

  人物介绍: 

  刘嘉麒,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1941年生于辽宁丹东,满族。1967年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1985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火山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防灾减灾委员会主任;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资格委员会委员,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地层与年代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亚洲湖泊钻探科学指导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