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科学传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媒体扫描
【科技日报】又一国之重器,极低频探地(WEM)工程国际领先
2020-01-13 | 作者:转自:科技日报 | 【 】【打印】【关闭

发布日期:2020-01-1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刘志伟 

  1月11日,记者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获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极低频探地(WEM)工程”于8日通过了国家验收。据悉,该项目是在没有国外同类项目可参考的情况下,由我国通过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完成的国家大科学工程,整体技术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又一项创新科学平台的诞生。

 

WEM工程总体示意图

  极低频电磁波能够穿透较厚的地层和较深的海水,可以用于地层结构、地下资源和海底资源的探测、地震预测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早在20世纪中期,科技人员就发明了利用天然源极低频电磁探测方法,由于天然源电磁信号存在随机性和不稳定等原因,造成目标体探测精度不高等问题。其后又发明了人工源电磁方法,同样探测距离近(一般10至20公里)、深度较浅(一般1—1.5公里)。 

  为了抢占大功率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探测这一技术高地,首席科学家陆建勋院士早在2000年前后开始组织跨学科研究团队进行论证,2010年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并将其列入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2012年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中国船舶集团第七研究院联合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二二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经过多年共同攻关,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设计并建成了世界上首个民用极低频大功率发射台,其有效覆盖半径可达数千公里,探测深度可达十公里,形成了可覆盖我国国土和领海区域的高信噪比极低频电磁波信号源。 

 

极低频发射系统调谐设施

  该项目还在首都圈和南北地震带南端,建成了首个可同时接收人工源和天然源极低频电磁信号地震监测台网;攻克了极低频电磁信号组网接收、数据处理反演等关键技术,实现对不同地层电性结构的三维探测;建立了极低频数据工程中心,为资源探测、地震预测和其它前沿技术研究搭建了高性能的数据计算、共享服务平台。 

  同时,科研团队还开展了地震预测及地下矿产、油气资源探测、大陆架探测等探索性科学试验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为“深地、深海、深空”等相关领域的前沿科技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平台。 

  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地震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由多位院士、专家组成的国家验收委员会对这项工程进行了全面的考查,认为该工程技术成果原创性强,整体技术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