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科学传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媒体扫描
【龙游新闻网】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龙游石窟对话世界
2015-10-27 | 作者:转自:龙游新闻网 | 【 】【打印】【关闭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27日 08:18:26  来源:龙游新闻网 

  “破梦地底二千年,保全石窟万年后”,10月25日,在大型古地下工程科学问题及长期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日本的岩崎好规教授写下了这样一句诗。

  1992年,世人传说中的“无底塘”“水落石出”。由于缺乏史料,在何人、何时、因何种原因而建造出这些宏大的古地下工程洞室群等有关社会科学方面的问题,至今存在争议,但仍有些历史学家和考古学认为这些洞室群已经稳定了至少两千年。

  作为石质文物,龙游石窟与敦煌石窟、龙门石窟、埃及金字塔一样,随着时间推移,在自然风化、人类活动作用下,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破坏和继续破坏的风险,需要解决风化、水危害等共同性保护技术难题。  

  出席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考察龙游石窟

  在这次国际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日本、以色列、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龙游石窟等古地下工程的防止风化及长期保护对策。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杨林德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杨志法教授,日本大阪大学工学研究科教授、原国际岩石力学古遗址保护专业委员会主席的谷本亲伯教授等都是大型地下工程(洞室)国际级研究专家。

  龙游石窟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王思敬院士(右)考察龙游石窟

  王思敬(中国工程院院士):龙游石窟气势磅礴、巧夺天工,是具有很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为什么其它地方所有的洞室,都没有像龙游石窟这样对我有这么大的冲击力?就是因为龙游石窟存有太多的“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奇”和“谜”,如果没有充分的想象力,恐怕很难有研究上的突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想象是一种开创的驱动力,可以帮助我们看得更远更深,龙游石窟比我们目前猜测与论证,无论是年代和作用,都可能超乎我们想象。龙游人要进行更加细致的探寻与研究,石窟的价值才能更大。

  杨志法(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古代工匠们在龙游白垩系地层中,建造出了具有浅埋特点的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我们通过科学试验发现,具有熨斗底形横截面的岩柱比面积相同的方形柱更为科学,岩柱顶部具有美感的曲面斜托有助于洞室群的稳定,证明了石窟各洞室普遍采用的斜墙结构的科学性,发现了古人在建造过程中所采用的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防水排水系统,其中包括雕刻在边墙、造型独特的导水槽等。这些发现让我们看到古人在建造龙游石窟中所显示出的令人惊奇不已的智慧,说明古人具有朴素的科学思想和高超技艺。

  从我多年的研究角度,我猜想石窟的存在历史超过2000年,而且肯定不是采石场。“先开挖,后在洞周雕刻图案”的两步施工法,岩体强度看石料用处不大等证据可以说明。但确切的用途是什么,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彭春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作为石窟防护工程实施者,我认为探索古人是怎样建造的,比争论石窟的用途,究竟是不是采石场更有意义,它的建造年代、工程结构,古人的力学理念,巧妙利用岩体的受力条件,这些对于现代人来说值得借鉴。即使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做过很多工程项目的现代人,也没有人敢做这样洞口的开挖。

  在文化旅游中,如何平衡开发和保护的问题? 

  王旭东(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文化旅游要传递一种科学的东西,不要神秘化,现在很多景点热衷于讲神话故事,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旅游对象自身价值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对于石窟,我们的研究重点应该在为什么要在这里开凿大型地下建筑群,有哪些值得今天借鉴的技术,挖掘该区域的历史渊源,不断逼近历史的真实,连接古与今。这需要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深入挖掘,希望通过几代人无休止的努力,拨开一层层历史的尘封。

  任何文物都和特定环境相关,在高湿度环境下,对通风很敏感,过分通风反而会起到负面效应。现在比较紧迫的是要对洞窟内外环境做详细监测,建立一个完整的监测体系,提供给相关的科学家。

  游客进去当然会一定程度上改变洞窟环境,我建议,在旅游活动中,一方面要控制游客流量,将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另外,在洞窟内不应该放垃圾桶,管理者不应该只从给游客方便的角度出发,而应该引导游客对文物有一种敬畏的心。杨志法:确保游人进洞的安全是首位的,但也要考虑到旅游需求,让他们尽可能多地观赏到洞内的景观,可以在已开发的1至5号洞窟增加旅游安全通道。另外,我们确认了龙游石窟在充满水的条件下千年不倒的事实,建议在6号、7号洞试验建造一个水下龙宫,还原石窟水下的面貌,水要循环、干净,没有氧化,风化也减缓了,游客可以走水下通道透过玻璃窗观赏,发展水下旅游。

  龙游石窟是否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 

  王思敬大家都很关心申遗问题,这是一个严肃的事情,目标制定得很高,但也很好。如果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来研究,需要认真地进一步做些工作,一是要论证其历史、文化价值,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二是保护,如果是世界性文化遗产,需要非常大的投入、现代化的技术,成百上千年地长期保护下去,如果只是作为一个景点,主要是安全方面保护,这两方面要同时朝前走。

  王旭东:整个区域有这么多的古地下建筑群,申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还需要做大量研究工作,不能仅靠猜想、假说,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龙游石窟的独特性,在某一历史时期代表了当时时代的最高水平,见证了消逝的历史,让证据说话,这条道路还很漫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2个基本原则,真实性、完整性,千万不能画蛇添足,做一些影响石窟真实性完整性的事情。

  谷本亲伯(日本大阪大学工学研究科教授):龙游石窟是我的第二恋人。这一大规模的地下古石窟群价值无与伦比,我们希望能尽快将龙游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虽然实现这一目标很不容易,但我们仍将全力以赴。相信每一位与会者都会以加入龙游石窟的保护研究工作为荣。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