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科学传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媒体扫描
【中国环境报】土壤修复改良需多方参与
2014-07-05 | 作者:转自:中国环境报 | 【 】【打印】【关闭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发布时间:2014年7月4日

  ◆刘建明 韩成 盛学斌 刘善科

  土壤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我国粮食产量近年来实现了十连增,但是,由于不平衡施肥等技术因素和农地产权不明晰等政策因素的长期影响,我国土壤因过度开发利用而持续严重退化,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调控能力下降。前不久公布的《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耕地质量问题凸显,区域性退化问题较为严重,全国年内净减少耕地面积8.02万公顷。

  这不仅直接危及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造成农产品质量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土壤系统丧失了环境净化能力,变成了一个面源污染源,加速了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的大面积扩散。

  土壤退化各种形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土壤退化的形式有很多种,土壤酸化、盐碱化、土壤污染、营养失衡、荒漠化等都属于土壤退化。

  在我国,近年来土壤退化面积之广、强度之大、类型之多,令人忧虑。以土壤污染为例,根据20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这样的土壤不仅不能过滤净化地下水,反而可能成为地下水的污染源。据调查,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的地下水污染日益加剧,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简称“三氮”)都不同程度超标。而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地下水污染加剧,显然与农业化学氮肥的大面积施用有关。

  土壤退化是一个综合体系,各种退化形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例如,土壤酸化会带来一系列后果,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的加剧,在土壤pH值低于5时,重金属元素会随着pH值的降低而急剧活化。此外,土壤酸化还会引起土壤肥力减退、土壤板结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pH<5.5的酸性耕地面积从30年前的7%上升到目前的18%,南方14省区pH<5.5的酸性耕地面积由20%扩大到40%,pH<4.5的耕地由1%扩大到4%。

  土壤退化正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土壤修复和改良已刻不容缓。

  土壤修复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土壤修复是通过各种综合技术措施来防范、减轻和治理土壤退化,还原土壤的原生态,提高土壤的质量和安全。土壤退化是一个综合体系,因此,土壤修复也必须是全方位的修复,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土壤酸化为例,造成土壤酸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一直以来,土壤酸化治理的技术措施主要是施石灰。可是,大量、持续施用石灰会引起土壤板结、有机质分解过速等负面效果。

  土壤是一个无机、有机、生物复合的生态系统,土壤的修复和改良需要矿物、有机、微生物、农业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支持,需要农业、环保、国土、科技等多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仅以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为例,目前就有物理化学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等。

  土壤修复矿物技术是土壤综合修复的典例之一。土壤是由矿物岩石风化而来的,土壤固体的90%以上是矿物质,从矿物活化而来的各种矿物质元素是土壤里的基本营养。矿物技术通过模拟自然界的风化成土作用过程发明了低温水热工艺,将富钾硅酸盐岩石中的所有矿物质元素整体活化为能被植物吸收的有效营养,从而将石头转变为富含多种营养元素的矿物肥料。这不仅在营养成份上类似于天然风化土壤,而且在物理结构特性上也类似于天然土壤。

  鉴于土壤修复工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当前急需加强科技创新,尽快建立我国土壤修复改良的综合技术体系和健康耕作体系,并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退化类型组建相应的技术组合,开展大规模的应用试验示范和推广。

  土壤修复需各方共同参与

  土壤退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土壤修复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国民的健康和安全,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参与。

  首先,由政府主导,对土壤修复工程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土壤修复,政府是关键,这是由我国实际国情决定的。由于土地产权的问题,农民缺乏维护耕地质量的内在动力。因此,土壤修复不仅在经费投入、修复技术的研发和试验示范、修复工程的组织和实施方面需要依靠政府,在土地产权改革、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土壤修复投入的政策性鼓励等方面,更需要政府主导。

  有关部门表示,国家每年将拿出几百个亿,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严重超采综合治理的试点。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还需要尽快出台综合性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来拉动并加速全国的土壤修复改良。建议借助我国现行的农资综合补贴机制,以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为依托,构建农资综合补贴与新型土壤修复技术推广的良性互动体系。关键是要调整政府现行的输血式农业补贴方式,将农资综合补贴从现金直补形式调整为向农户补贴科技含量高的农业生产资料形式,包括土壤修复技术,逐步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和耕地质量。

  其次,培育土壤修复改良的新兴产业集群来落实土壤修复工程。

  在政府主导下,谁来具体实施土壤修复改良的各项措施和工程?显然,仅靠农民和相关职能部门都是不现实的,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产业集群才可能完成。鉴于土壤修复是一个全新的产业领域,必须集成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及金融等跨行业的优势力量,尽快培育并发展我国土壤修复改良的新兴产业集群。

  企业发展是以获利为基础的。除了政府投入的土壤修复资金外,企业参与土壤修复的经济回报原则上是通过提高土壤质量和效益得到,具体有3条途径:一是农产品的产量更高;二是农产品的质量更好,因此价格更高;三是把非耕地修复改良为耕地。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的调研成果,我国具有不同程度的耕地后备资源约8亿亩,其中具有较好开发条件的占40%左右。如果政策支持企业规范化开发这些后备耕地资源并通过合法渠道获得盈利,则完全可能通过土壤修复改良工程为我国增加几亿亩耕地。这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增加,也是再生产能力的增加。

  土壤退化是一个重大挑战,但同时,土壤修复与改良也是重大的商机。土壤修复产业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为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

  第三,公众监督,全民参与。

  公众是土壤退化最直接的受害者,因此,土壤修复需要公众监督,需要全民参与。相关科研工作者应该积极参与土壤退化技术的创新研发和示范推广,夯实土壤修复的技术基础;农户应加强土壤修复改良意识,积极引进新科技、新耕作制度,提高耕地质量;媒体应加强宣传和科普教育,让公众认识到,首先要有土壤的健康和安全,才会有农产品的健康和安全,才可能有国民的健康和安全。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