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科学传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媒体扫描
【中新网】通讯:新中国第一奖学金的前世今生
2015-05-25 | 作者:转自:中新网 | 【 】【打印】【关闭

中新社合肥5月23日电 题:新中国第一奖学金的前世今生  中新社记者 吴兰

  23日,第34届郭沫若奖学金颁奖典礼在中科大举行,该校戴晨光等34名学生获此殊荣。

  郭沫若奖学金(简称郭奖)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中国第一奖学金,设立于1980年,是首个个人冠名奖学金、中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奖。

郭奖前世今生 

  据悉,旧中国曾有奖学金制度,但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高校一直实行“助困”性质的人民助学金制度,没有实行“奖优”性质的奖学金制度。直到1983年,教育部才发文开始实施人民助学金和人民奖学金并存的办法。在此前,198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郭沫若奖学金。

  据中科大1980年大事记记载,郭奖是中国科学院利用郭沫若院长生前交给院党组的15万元人民币稿费在该校设立的专项奖学金,每年设15个名额,获奖者可获得一枚“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银质奖章和200元现金。当年工人平均月工资约35元。

  1981年,中科大举行首届“郭沫若奖学金”颁奖大会,彭小维等15名同学获得首届“郭沫若奖学金”。据说当年金银短缺,科大为了制作奖章,还专门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申请了10公斤白银,一共制作了200枚奖章。

  1987年,郭奖额度提升至500元每人,这超过了大学毕业生半年的工资。之后,郭沫若儿女、中科院数次向郭沫若奖学金注资,奖金在1995年提升为2000元每人。2007年,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和学校签署协议,注资将郭奖金额提升为8000元每人,后又提升为1万元每人。

  郭奖自1981年首次颁发以来,迄今共有34届812名科大学子获此殊荣,其中本科生717名,研究生95名。他们大部分曾有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顶尖大学留学经历。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前三届51名郭奖获得者中,有8人拥有11个权威学会会士(或院士)头衔,拥有会士头衔的得主比例高达15.6%。其中,吴奇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李卫平、付敏跃是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邱建伟是美国物理学会会士;邓立是IEEE会士、美国声学学会会士;林间、李献华是美国地质学会会士;姜涛是美国计算机学会会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他们中还出现大批纵横商海的精英,郭沫若奖学金得主黎彦修被公认为最出色的华人金融家之一,被媒体称为“震荡华尔街的华人高手”。

郭奖蜚声海外 

  郭奖品牌效应在国际上许多著名高校间声口相传。郭奖学生杨培东2012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杂志以《青云直上》为题撰文称赞杨培东“名列最顶尖的十名材料科学家之列”。

  2004年7月,哈佛大学博士白重恩出任清华大学经济学系系主任。他是大批郭奖得主满怀爱国激情回国效力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今年34名获奖者将全部去往国内外一流高校或研究所深造,其中29名同学将赴包括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在内的国外一流大学深造,占今年获奖总人数的85%。

  中科大校长万立骏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郭奖获得者如今都活跃在不同领域,为世界科学发展、为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

  郭沫若先生从1958年9月起一直兼任中国科大校长,直到1978年6月病逝,长达20年之久。(完)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