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博物馆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五集纪录片《穿越历史的迷雾--仰韶文物现身记》,曾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
《穿越历史的迷雾--仰韶文物现身记》以上世纪初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地质先驱创建中国近代地质学和中国地质博物馆为背景,以中国地质博物馆第三任馆长、著名地质学家、考古学家瑞典人安特生发现“仰韶文化”,以及“仰韶文物”近一个世纪辗转流离的曲折经历为线索,向公众介绍了中国地质博物馆90年的成长历史,演绎了20世纪中国科学史上一段尘封的传奇。
第一集:《地库里的秘密》
[video:穿越历史的迷雾-仰韶文物现身记(一)]
第二集:《叩问仰韶村》
[video:穿越历史的迷雾——仰韶文物现身记(二)]
第三集:《迁徙之旅》
[video:穿越历史的迷雾-仰韶文物现身记(三)]
第四集:《十万标本进北京》
[video:穿越历史的迷雾——仰韶文物现身记(四)]
第五集:《时间的记忆》
[video:穿越历史的迷雾__仰韶文物现身记(五)]
《探索·发现》5集纪录片 《穿越历史的迷雾——仰韶文物现身记》
内容简介
坐落在北京西四的中国地质博物馆是中国规模最大,成立最早的全国性地学博物馆,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地学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到1916年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在兵马司九号创建的地质矿产陈列室。现在的新馆大楼建于1958年。这个博物馆总面积1.1万平方米,馆内藏品丰富,共有各类地质标本20万余件,其中不乏珍品。
2005年夏天的一个午后,中国地质博物馆保管部在清理库房时,发现3个神秘的标本箱,打开一看,里面是来自远古的陶器,在这些陶器上,有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编号,中国地质博物馆由此展开调查。
正是这个偶然发现,揭开了20世纪中国地质科学史上一段尘封的精彩传奇。
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中国地质博物馆90岁的研究员胡承志揭开谜底,他认为,这些仰韶时期的陶罐和陶片的历史,和一个瑞典地质科学家有关,他的名字叫安特生。
安特生长期担任乌普萨拉大学地质学教授,同时兼任瑞典国家地质调查所所长。1910年,安特生在斯德哥尔摩主持召开了第11届国际地质大会并被选为新一届会长。1914年,他收到来自中国地质调查所的邀请信,邀请他前往中国担任矿政顾问。
此时中国第一批海外留学归来的地质学者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人已经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地质科学研究与培训机构,安特生的到来更是加强了他们的力量。
1916年7月14日,在北京丰盛胡同3号,举行了地质研究所学生的毕业典礼,18名学员从这里正式毕业。这18名学员中的大多数人都被召入地质调查所,负责各地的地质调查工作,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几乎都成为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这次毕业典礼同时举办的,是一个学生实习成绩展览会。地质研究所为此专门腾出一间房子作为陈列室开办展览。在这个展览会上,总共展出了3年来地质研究所师生从全国各地采集来的地质标本917件。
正是丰盛胡同3号这间100平方米的陈列室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但是,由于连年战乱,安特生陷入苦闷之中,在中国同行的建议和支持下,他逐渐转向古生物化石研究和考古发掘,于是,他成为最先踏入中国现代考古领域的第一人。当年,正是由于安特生走进周口店,才最终揭开了“北京人”考古发掘的大幕;也正是因为安特生的敏感和努力探求,震惊世界的“仰韶文化”才得以被首次发现。
为了能使这些仰韶文物得到更好的研究和保护,1926年,中国政府和瑞典国签订了一份协议,同意瑞典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安特生把在河南仰韶发现发掘的大约3万件未经修复的陶器和陶片运回瑞典,依托这些中国文物,创建“东方艺术博物馆”。
这份协议还特别规定:研究后一半陶器和陶片归还中国,另一半归瑞典国。
从此,安特生由一位世界知名的地质学家一变而成为世界著名的考古学家。
根据历史记载,安特生从1927年开始,到1936年9月共分7批陆续退还了仰韶文物,尽管开始还能找到这些文物的踪迹,但最终这些文物中的绝大多数就不见了踪影,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本片就是根据调查得来的各种线索,北上瑞典,南下南京,寻找着安特生退还仰韶文物的下落。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摄制组发现了一些过去从未知晓的惊天秘密。
作为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个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在她90年的风雨沧桑岁月中,更是上演了一幕幕丰富多彩的传奇故事,令人感叹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