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科学传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媒体扫描
【北京晚报】真将污水压入千米之下倒好了
2013-02-26 | 作者: | 【 】【打印】【关闭

2013年2月20日《北京晚报》(第17版:本报调查)刊登了一篇对我所庞忠和研究员采访,就大家关心的企业地下排污问题做了分析。以下是原文:

图 CFP 

真将污水压入千米之下倒好了

——地下水研究专家:更可怕也更难治理的是化肥过量和工业浅层排放

本报记者 孙毅

“在北京,我们喝的每4杯水中,可能有3杯就来自地下。所以,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关乎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庞忠和对记者说。

庞忠和丰富的学术经历,让他拥有众多头衔,其中与地下水相关的有很多,包括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示踪水文学委员会副主席、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矿泉水与地热水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废物地下处置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在他的办公室里,庞忠和将他关于地下水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和盘托出”,在他看来,近期备受关注的山东潍坊地下水污染事件,是中国地下水开采、利用和保护的一个缩影。“工业排放,只是地下水‘点源污染’的典型,其实相对容易治理。而更难治理的是‘面源污染’,比如化肥的过量使用。”同时控制住工业排放和化肥过量这两大类污染源,才能真正控制地下水污染。

“我一个研究水的,从来都喝自来水”

庞忠和说自己的科研成果由纳税人“资助”,应该回馈给社会,让更多人了解保护地下水的重要性,“地下水污染不像前一阵的雾霾天。雾霾天,大家能看到、甚至闻到,感同身受,而地下水污染,我们看不到,可能也根本闻不到,甚至尝不出来。但我们的生活,就像离不开空气一样,也离不开水。”

在华北平原,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地下水的利用、污染以及所产生的地质灾害,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极其突出和著名。而在历史上,地下水资源对华北平原的文明源起,其实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在北京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往西、往北走不了多远就能看见西山,燕山山脉”,庞忠和说,在华北平原,很多大城市如北京、石家庄、邯郸等都靠在山边。原因并不是所谓的“靠山吃山”,而是山带来了水,人类文明“择水而居”,真正让大城市靠在山边的原因是“靠山吃水”。

“山前溢出带”或者说“冲洪积扇”,都是用来形容华北平原这种特有的地形。燕山、太行山上的山石风化,变成了土,土被雨水冲到山下,这种土颗粒粗,含水层特别好,造成了地下水极其丰富,丰富到溢出了地面,变成泉水,泉水变成了湖,变成了“海子”。

“为什么说上风上水上海淀?海淀就是典型的山前溢出带,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这里都还有很多海子,有很多芦苇荡。”但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让海子消失了,人们没那么容易找到水源,便开始打井。起先,打8米、10米就能出水,后来井越来越深,直到现在要达到两三百米的机井才能出水。

庞忠和给出几个数据,河北沧州,地下水水位与建国初期相比,下降了110至120米。而在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年平均下降1米左右。现在,北京市每年有3/4的饮用水要靠地下水提供,另1/4 水库蓄水。庞忠和开玩笑说,大家不用担心北京的水质,因为现在200、300米机井中打出来的水,通过同位素碳14测定,水龄达到1万年,“那是1万年前,从太行山、燕山流下来的水,经过层层渗透过滤,水质非常好。我一个研究水的,从来都喝自来水。大家觉得水碱多,那是因为水中钙镁含量高,只要烧开,出水碱,就是一个除钙镁的过程。”

1万年前意味着好水质,也意味着相对于5000年的人类文明史,这些地下水是不可再生的。地下水无论是被污染,还是被用完,都无法挽回。庞忠和说,1985年,他刚到研究所的时候,朝阳区北土城这一带还是农田,现在早就高楼林立。城市的扩张让用水缺口越来越大,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不可再生的地下水,保护地下水,是关乎生存的大事。

“如果潍坊真的将污水压到千米深井,倒不一定会污染”

所谓地下水污染,庞忠和认为要满足两个前提,首先必须是人为造成,其次地下水的化学、物理、生物等性质向变坏的方向发展。由此,地下水污染可以分为两类,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

点源污染主要指工业排放等,近期山东潍坊的地下水污染,就是典型的点源污染,再具体点说,是地下排污。中国的地下排污,大致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挖坑,直接倾倒在坑里;第二种是挖浅井,将污水排到浅井中;第三种是挖深井。前两种方式都会对地下水造成直接的恶劣影响,而第三种挖深井,在国际上有个专业名称——深井灌注。

庞忠和觉得,如果真如网络爆料所称,潍坊的工厂将污水加压打到1000米的深井中,那不一定就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深井灌注技术,已经在美国拥有长达50年的实践历史。这种技术必须满足一些条件,如必须有容纳废水的岩层,深井必须位于淡水含水层之下,而且其间有隔水层。

在地面以下1000米,多数情况下已经远离淡水含水层、抵达咸水层,这些咸水不能被饮用。而且在1000米到淡水含水层之间,有多层不透水的黏土层,可以让污水不会往上溢,污染淡水层。

深井灌注,需要专业的施工队,造价高昂,甚至比直接排污而产生的排污费成本还高。

其他可能产生点源污染的是加油站和垃圾场。加油站的地下油罐,使用时间长,会造成渗漏。美国曾在上世纪70年代,大批更换了加油站的地下油罐。而垃圾场的废液渗漏,也会造成浅层地下水污染。

面源污染主要指化肥过量等。相对于点源污染,面源污染的影响范围更广,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化肥过量使用。为了追求高产量,化肥的过量使用在中国的农村普遍存在。一方面,农民希望利用化肥来提高产量,解决温饱问题,迈向小康生活;另一方面,化肥渗入地下污染了水源,影响着农民的健康。庞忠和在河北农村调查时发现,很多村庄都有一口深井,“农民们也清楚浅层地下水不能喝了,所以要打深井”。

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在更广阔的地域,影响着中国的地下水质量,对面源污染的控制,比治理点源污染更困难。

“上风上水的海淀不宜建垃圾场”

地下水很脆弱,因为它不可再生,还因为能影响它的因素很多。

2012年的“7·21”暴雨,就对地下水补给产生了负面影响。庞忠和说:“也许大家觉得,下了那么大的雨,对地下水的补充应该是好事吧。其实不然,暴雨来得快,去的也快,还没来得及往地下渗就流走了。”

2011年的华北平原大范围的春旱也对地下水产生影响。那次春旱,让小麦的生产遭遇危机。庞忠和透露,河北省在没有借调黄河水的情况下,解决了春旱问题,利用的就是地下水,这造成了一次地下水超采事件。

“7·21”暴雨的来去匆匆,我们人类无能为力,而2011年的春旱治理,我们却可以采用更合理的应对办法。庞忠和认为,保护地下水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从狭义上,治污无非是点源和面源污染的双重治理。

治理点源污染,需要大力度的查处、关停,严惩责任人,“像拔萝卜一样,一个个拔掉”。而控制面源污染,则更困难一些。“这需要普及科学知识,让农民们不再盲目使用化肥。”庞忠和希望更多政府部门能参与其中,以实际行动,鼓励甚至奖励农民少用化肥。

从广义上分析,保护地下水,需要从发展观念就开始植入科学理念。庞忠和觉得,各地方政府只有不再只追求GDP,现有的关于地下水的科研成果,才可以得到实际应用,“因为我们现在不缺乏科研成果,而是缺乏重视和应用”。科研成果,可以首先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作用。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是否承担了太多的职能?有没有必要不断扩大城市规模?与其他大城市竞争GDP合不合适?

而以北京现在的现实局面,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控。比如,“上风上水”的海淀就不适合建设垃圾场,北京市不适宜强行要求各区县自行消化垃圾。垃圾场可以规划在更合适的区域。而海淀可以考虑给那些容纳垃圾场的区域提供补贴。

“我们需要一个整体的观念。在新疆的干旱地区,河流上游大肆修建水坝,不合理用水,甚至种植水稻,导致下游缺水,荒漠化,沙尘暴影响到全中国。这样显然不合适。相关主管部门,应该普及地下水问题、环境问题的整体观念。”

科研成果,还可以帮我们纠正一些地下水治理中的错误。比如“深井灌注”,在相关规划、法案、监管严格的前提下,保证施工和维护质量,可以达到安全排放污水的效果。

D175

原文链接

PDF新闻原文

庞忠和研究员简介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