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科学普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学普及 > 科普动态
2017年地球科学联合年会在京召开 首次设置“地球科学家社会责任”主题研讨会
2017-10-20 | 作者: | 【 】【打印】【关闭

  1015日至18日,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年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首次设置专题来讨论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共有18位来自海洋地质学、古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生物学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围绕“地球科学家社会责任”主题做特邀报告。百余名地球科学领域以及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科普专家、中学教师和社会公众等参与了本次专题,围绕主题进行主题研讨、互动交流。 

  10月16日,地球科学家社会责任专题在北京五洲大酒店宴会厅举行,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的孙卫东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的郑永春研究员担任了专题的主持人。作为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的主要组织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向大家介绍了地球物理学会的运行情况和在国民经济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专题特别邀请西北大学教授、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舒德干院士作主题报告。舒院士以《科学研究应注重理论创新:以破解达尔文难题为例》为题,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关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的重要讲话精神,表示社会发展既要重视科技创新,也要发展科普工作。通过引入科学家的创新案例,结合自己在该领域内科学调研中的学习工作经历,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工作成果。演讲结束后,在座的嘉宾纷纷就演讲内容向舒院士进行了提问,舒院士耐心地回答了问题,并呼吁“科学家至少应该站到习近平相同的高度,科学创新和科学普及同等重要”。 

 

  专题召集人与舒德干院士合影。左起:唐自华张金海杨蔚、孙卫东、舒德干、李金华、郑永春、李雄耀    

  孙卫东研究员从海洋科学创新的历史案例、海洋科研机构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我国科学号的建设与功能作用等多个角度,展现了我国海洋科学领域的创新与科普工作。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科研教学助理杨德庭以《快乐科研与轻松科普》为主题向大家介绍了刘青松教授团队做科研、做科普的态度。根据团队的实践经验,提出可以通过建立反馈机制、馆校互动、科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学校互动、校企互动等多种措施推动科普教育的发展,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联盟主席王猛以《丝绸之路的地质科学合作与青年发展》为题介绍了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联盟参与组织和推动的国际合作,重点就一带一路的热点工作和大家进行了主题交流和互动。从全球经济形势出发,以石油资源获取为例,揭示了世界地质资源的整体获取情况,希望各个科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能够加强交流,推动丝绸之路地区发展。 

 

王猛作报告

  李金华研究员从自己的学习、工作成长经历分享了如何做好科研、科普和科教工作。李金华表示,科学教育工作,需要梦想情怀、工匠精神、博大胸怀、创新精神、科学思维、兴趣指引等多种元素的结合,并和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了东方与西方科普教育的不同。 

  张金海研究员以《地球科学科普新体验》为主题,从自己的工作经历、科普教育的实例讲述了当前的科普教育现状,并提出真正让科普教育发展起来,需要科学领域和教育领域乃至其他相关领域的合作,真正为科学普及搭建一个成长的平台。张金海还和与会嘉宾就科学家责任问题、科普联盟建设问题、中小学科学实践问题、科学课程开发和设计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意见交流。 

  李雄耀、张金海、李金华三位嘉宾主持了下午的专题。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科学文化传播处处长陆建伟负责中国科学院绝大部分科学教育工作的组织和实施。他的发言从法门寺娘娘供奉给佛祖的粉盒谈到民国老课本,分析了课程设计、教材定位、内容传播、价值理念等内容。针对现代科学课本的编写,提出希望能够吸收民国老课本的优点,推动构建现代教育的科学体系,让科普教育的书本贴近用户,让科学知识能够更好传播。陆处长提出科普教育要在教学教育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学科探索跨界等方面让科学科普课程更加规范,真正把科学工作惠及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 

 

陆建伟作报告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郁波以《科学家在科学教材建设中的作用》为题进行了演讲。郁波主任表示,科学教材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帮助孩子正确地了解科学,认识科学,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指出,科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科学教育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另一方面,科学教育以及科学教材的编写必须要和科学家结盟,充分发挥科学家在国家科学教材建设中的作用,参与科学课程建设。 

郁波作报告

  郑永春研究员从科学教育与科普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他通过大数据以及案例分析指出科技和教育的融合不可避免,要以科学进校园为目标导向,科学家参与科学命题研发创作,创造一个社会与家庭的科学大环境。在科普方面,郑永春指出科普需要科普工作者不断培训、不断学习与实践,学习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真正传播科学方法、塑造科学精神;同时,指出科学家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充分发挥公众科学家的作用,进行科学观点的传播与发声。 

  来自北京市展览路第一小学的张洁校长以《小学科学课程的现状与探索》为主题进行了工作汇报,张校长从学校科学教育的实例出发,以点带面,指出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弊端导致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不完整和不系统。并提出,科学教育对学生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科学课程要贴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要通过研发教材配套内容、合理安排课时、丰富科学资源、提升教师团队科学专业素养等多个方面将科学教育做到实处。并针对嘉宾提出的科学和教育信息对称问题、如何建立双向的信息沟通渠道进行了意见交流。 

张洁作报告

  唐自华副研究员以泥河湾研学活动为案例,和与会嘉宾分享了研学旅行的全过程。他提倡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引导学生参与野外地质学习,传递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在研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接受知识。最后指出科学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有脉络的科学发展,希望孩子们通过切切实实的科学体验,真切感受科学的魅力。 

  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的李雄耀研究员从个人的体会出发,讲述了怎么样利用贵州当地的资源来改变贵州科普科教落后现状。通过贵州喀斯特地貌环境、贵州茅台的搬迁等案例,说明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决不能仅仅从课本中得到,需要走进自然、亲身实践,体验科学知识;同时,李雄耀还指出科学进步需要整个社会科普的活跃土壤,为科学传播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李雄耀的报告得到在座嘉宾的一致关注。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王红强研究员介绍了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的概貌、地震局科普工作总览以及个人体验。王红强表示,当前地震局的工作包括了监测预报、防御、应急救援等主要工作,集科研、研发和科学支撑三位一体。与会嘉宾建议,可以将地震局的科普工作以公益和商业双向并举的方式开展,最大程度地提高地震科普的影响力,惠利更多群体。

王红强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的张锦昌研究员通过大塔穆火山的发现、研究与传播的例子,表示可以通过媒体传播、有声杂志、公众科学日、科普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等多种角度来更好做好青少年科普工作。 

张锦昌在提问

  报告结束后,专题的主要组织者杨蔚研究员主持了本次专题的讨论和总结。他表示,“地球科学社会责任”专题在学术会议中还是新鲜事物,今年是第一次举办,也是本年度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唯一一个不要提交摘要,不要缴纳注册费的专题。现有的组织模式还在不断完善,欢迎更多行业和群体的加入,尤其是教育界和高校群体,让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工作走的更远。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