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科学普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学普及 > 科普动态
【湛江日报】向阳红10号南极圈遇险记:别林斯高晋海的惊涛
2015-04-23 | 作者:转自:湛江日报 | 【 】【打印】【关闭

2015-04-22 08:45:06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吴林 贺长明 刘兵 

  编前语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考察中国雪龙号科考船,并专门与雪龙号水手长吴林握手致意。从媒体上获知这一消息后,贺长明(原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人员、参加第一次南极考察)感慨万千。贺长明主动联系到吴林,共同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一篇回忆第一次南极科考的回忆录也由此而出。下面,让我们循着他们的笔迹,回想30年前发生在南极圈里的惊险一幕。

  作者 吴林 (现为中国雪龙号南极考察船水手长)

  贺长明 (现为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高级研究员)

  记者 刘兵 整理校对

  待我们在乔治岛把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的建站物资全部卸运完毕,已是1985年的1月19日,当天下午,我们便起航开始了南大洋考察。这次考察将对南极半岛附近的大面积水域进行综合调查。时间紧、任务重,必须选择最好的测线才行。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出乔治岛后先折向东北在象岛附近捕获了大量的磷虾,首战告捷。然后我们更大幅度的向西南挺进,于1月24日在阿德雷特岛附近跨过了南极圈,进入了别林斯高晋海海域。

  南大洋的生命“禁区” 

  浩瀚的别林斯高晋海是世界上最南端的海洋之一。受埃茨海岸和南极半岛冰原所吹来的冷空气影响,这里的天气气候瞬息万变,浓雾茫茫,冰山林立,巨浪滔天,大的气旋接连不断地产生。因此,这里成了人们心目中风暴最多、海况最为凶恶的海域。1820年身负俄国沙皇重任的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率领着“东方号”和“和平号”考察船第一次来这里探险,就因撞到了冰山险些船毁人亡,不得不改道而行。一百多年来,虽有一些国家的考察船到达过这里,但多是沉船丧命,饮恨而归。因此这一海域的海洋资源情况一直是个空白,几次国际性的大洋考察都未涉足这里。参加这次南大洋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们决定沿南极半岛西侧而下,闯一闯这个“禁区”,在这里获得第一手的科学资料,把我国的远洋考察水平大大推进一步。

  为此,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气象人员及时报告当地天气情况;通讯、航海和轮机人员都坚守岗位,夜以继日地工作着。进入南极圈这天,全船上下一片欢腾,黑板上写着征集纪念图案的启示。为了庆祝这一有意义的时刻,决定当晚加餐,并举行文艺晚会。一盘盘香喷喷的大对虾端上桌子,一杯杯酒被斟好,大家好久没有吃到这样的美餐了。但就在这时,大海好像和我们开了一个玩笑,船体突然剧烈地一晃,一个来自侧面的大涌浪使船摇摆了至少25度,桌子上所有的饭菜都被掀翻在地。大家也一个个摔倒在地上,有的坐着,有的躺着,菜从头上浇到身上,人与桌椅、碗菜像是滑旱冰那样在餐厅的地板上来回滚。大家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搞懵了。等回过神来时是一阵哄堂大笑。原定的联欢晚会也无法进行了,舷窗关死,水密门紧闭,船上开始值瞭望更。大家哪里知道,这点波浪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序幕,更大的风暴就要来临。

  万吨巨轮如同醉汉 

  原来,由于我们考察船所处的纬度太高,这两天没接受到气象卫星卫星云图照片,所以船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特大的极地气流漩涡(类似于台风)中。25日凌晨,在南纬67度测点,考察队员们顶着8、9级的大风,争分夺秒地在船舷上采样。大浪涌上甲板,一会儿把船推上波峰,一会儿又坠入波谷,人们被晃得头昏眼花,有的甚至呕吐起来。但大家仍然坚持作业,这一天一连气儿完成了19和20两个测量点。26日凌晨,船继续向深海的18号测点行进,这时气象部门根据刚收到的卫星云图报告,前面有一个大的气旋出现,同志们觉得,这一剖面就只剩下最后一个点没测了,船顶一顶就可能过去了,大家想把18号点测完再返航。但刚到早晨,风就大起来。本来预计上午8点到达18号点,由于顶风前进,实际上从早晨6点到中午11点钟才走了3海里,船好像是在浪尖上爬。海上风速已超过30米/秒,各种作业已无法进行。船继续航行已不可能,只能在原地保持顶风状态,这时候才知道我们遇到了一场罕见的特大极区风暴。

  小山似的巨浪掠过船头,飞向桅杆,在船上空轰轰作响,劈头盖脸砸下来,我们这艘万吨巨轮就像一个十足的醉汉,单舷摇摆已达38度。人在船里站也站不稳,坐也坐不住,房间里的东西都滚落在地上。通讯人员必须把发报设备搬到地板上,坐在地上工作。大浪撞在船头的铁锚上,引起了整个船体的颤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震得人肝胆欲裂。这一声音重复地出现,随着浪涛的增高,周期也越来越短,从4至5分钟一次到2至3分钟一次。人在船舱里无法呆,中午水手班的吴林就想到船尾察看。当他从后面的飞机库出去,冒着大风来到飞行甲板时,他一下子就被眼前的场面惊呆了:船尾吊车的驾驶室已被海浪打瘪了;两垛缆绳也被冲散,拖进了大海,有被螺旋桨绞住的危险;甲板上存放的科考队仪器也都在大水中漂了起来;说话间,又一排巨浪打来,吊车上的驾驶室一下被打得粉身碎骨,连同里面的座椅都被抛到甲板上;两扇舷仓门顿时也无影无踪了,手指粗的铁栓被折断,飞行甲板上也有了膝盖深的水。他赶快往回返,可风太大,差一点把他从甲板上卷到海里,无法行走,只能一步步往回爬。他赶快报告了这一情况,领导决定马上拖回缆绳,抢救仪器设备。考察队员们刚刚打开后舱水密门准备出去,海水就鱼贯而入,大家一下子都漂了起来。看来只能从飞行甲板下去。我们20多个人系着绳子一点一点爬到船甲板上,把掉进海里的缆绳拖了上来。回来的时候就更难了,只能趁着浪的间隙跳着爬。

  船前面的情况也很危急,船头的瞭望室已被打穿,门上的铁栓被扭断,房内的东西被一股脑地抛在锚链车下,前面的两垛锚绳也被打散,从两侧拖进海里,有40至50米长,就像长了两条大辫子,必须立刻设法拖回才行。这时要打开前舷两侧的水密门实在是太危险了。我们几个人就借着船的晃动冲了出去,紧紧抓住舷梯,拼命地往上拉缆绳。掉进海里的绳索被一米米拉上来。船的外部危险暂时解除了,可我们一个个都成了水人。

  狂风中的生死时刻 

  船就像一片树叶在海中随波漂荡,一会儿船头被掀得老高,船尾插进水里;一会儿船头又沉下去,前面的瞭望室被淹没,船尾翘上了天。尾舵和螺旋桨推进器都露出了水面,发出了“咔嚓嚓”的恐怖响声,叶片一下子由70转/分上升到240转/分。主机突然出现负荷过轻,发出了爆炸声。这是多么危险的征兆?如果由此造成主机的损坏,就等于让我们在这惊涛骇浪中坐毙等死。

  此时在驾驶室内,船长张志挺的心情更是焦急万分。顶风走了大半天,大风丝毫没有一点减小的趋势。他已经在驾驶台前站立了7个多小时,没有动一步。由于舵机失效,只能靠调整两台主机的速度来校正船的方位,每隔几秒钟就要发出命令,这在航海史上也是少见的。这时船头猛地一沉,扎进了水里,6层楼高的驾驶室似乎要跟海面一样平。一排排巨浪打在前面的玻璃上,险些破碎。驾驶人员们一个踉跄,几乎摔倒,赶紧抓住扶手,不敢挪动一步。气象人员测得这时的风速已达38米/秒,超过了12级台风,浪高19米。遥看海面,一排排水墙像小山一样压下来,一座座水柱被抛了起来,在空中划一条圆弧形的曲线摔向甲板。在波浪中摇摆的船,作螺旋式地扭动,又在螺旋式前进。船体在不断地颤抖,钢铁发出巨大的咔吧声,撕裂声,吱吱作响声,让人听起来毛骨悚然,整个船就像一把要散架的椅子马上就要崩溃。

  “报告船长,前甲板多处崩裂。”

  “报告船长,侧舷钢梁出现裂缝,钢板弯曲变形。”

  船长已经意识到一场船毁人亡的悲剧就要发生。此刻必须把握住船头,顶浪而行,尽快驶出暴风圈,必须把我们现在的处境发出去。

  船长命令道:“向附近海域的各国船只发出求救信号,向祖国发出特级遇险报。”这时船突然一个剧烈的晃动,船长一下子被摔在甲板上。“船长!”人们惊呼着。

  向阳红10号,这艘英雄的船,难道就要在这别林斯高晋海沉没吗?不能,决不能!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船长毅然站了起来,闪动着那血红的发疯似的眼睛,发出了一个吼声:“左进三,右退四,调转方向,全速顺风而行。”又是一排巨浪被船头劈为两半,船以最高的速度穿浪而行。

  “向阳红”冲出暴风圈 

  这样大的风浪就是在船上干了30多年的老航海也是平生第一次看到。大家没有一个人不感到震惊。但是我们并没有惊慌失措。正相反,每个人都表现得极其镇定,人人坚守岗位,进入一级抗风准备,都决心与大风浪做生死搏斗。室内的天花板吱吱作响,油漆大片脱落,大家索性都跑到值班室来,在走廊里,楼梯口上,大家面面相觑,默不作声,等待着船长的命令。

  船长、船副亲自导航、掌舵。海上的能见度不到两公里,在这风暴中航行,船很有可能撞到漂浮的冰山或暗礁。轮机长、机电长都亲临第一线,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行。这时主机如有一点故障就等于失去控制,意外就会发生。

  风浪依然很大,船上我们雇的三个阿根廷直升机飞行员都穿上了救生衣,套上了救生圈,做好了逃命的准备。他们不停地在胸前划着十字,在向上帝祈祷。阿根廷的船长顾问先生也焦躁不安地说,他最担心的就是我们船的质量和船员的素质。是的,我们的船就像一个密封的小火柴盒,在海中一会儿全部沉到水里,一会儿又被推到浪尖上。火柴盒会不会破碎,就看它的质量了。

  我们开足马力,以最大的速度顺风而行,一口气向东跑下去。又经过近一天的搏斗,午夜的时候风终于小了下来(也可能驶出了暴风圈)。船终于保住了,大家悬着的心落了地。外国顾问竖起大拇指说:“你们的船是好样的,你们的素质是好的。”可是我们的船长却因站立太久,双腿不能动了,他被人从驾驶台前架了下来,我们也都瘫坐在地上。

  1月27日晚,我们的船带着道道伤痕,拖着它疲惫的身躯,安全返回到南极长城站附近的乔治岛锚地。两个月后,向阳红10号又离开长城考察站,斜跨太平洋,带着千疮百孔回到了祖国。

图1 示意地图

图2 1986年2月15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在乔治王岛落成

图3 向阳红10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