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科学普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学普及 > 科普动态
【中国矿业报】地质公园:记录地球成长的印迹
2015-04-22 | 作者:转自:中国矿业报 | 【 】【打印】【关闭

2015-04-21 | 作者: 赵京燕 |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既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至2014年,中国已有31处地质公园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名录。

  中国的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也在平稳有序地推进。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是以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依据《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开展的工作。截至2014年1月,国土资源部已公布7批240家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公园建设以普及地学知识、宣传唯物主义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为主要任务,对自然景观进行人文解释和地质科学解释,使地质公园既有趣味性,更有科学性。此外,合理而科学地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把建立地质公园与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使地质遗迹资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对整个社会来说,地质公园是科学家成长的摇篮和进行科学探索的基地;对广大青少年朋友、民众来说,地质公园是普及地质科学知识、进行启智教育的最好课堂。

  安徽黄山:花岗岩博物馆

   

  黄山地质公园雄踞于风光秀丽的皖南山区,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以中生代花岗岩地貌为特征。

  黄山以雄峻瑰奇而著称,千米以上的高峰有72座,山体峰顶尖陡,峰脚直落谷底,形成群峰峭拔的中高山地形。黄山自中心部位向四周呈放射状地展布着众多的“U”形谷和“V”形谷,山顶、山腰和山谷等处,广泛分布有花岗岩石林石柱,特别是巧石遍布群峰、山谷,主要类型有穹状峰、锥状峰、脊状峰、柱状峰、箱状峰等。区内奇峰耸立,巍峨雄奇;青松苍翠,挺拔多姿;巧石嶙峋,如雕如塑;云海浩瀚,气势磅礴;温泉水暖,喷涌不歇。

  在距今约1.4亿年前的晚侏罗世,地下炽热岩浆沿地壳薄弱的黄山地区上侵,大约在6500万年前后,黄山地区的岩体发生较强烈的隆升。随着地壳的间歇抬升,地下岩体及其上的盖层遭受风化、剥蚀,同时也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各种地应力的作用,在岩体中又产生出不同方向的节理。自第四纪(距今175万年)以来,间歇性上升形成了三级古剥蚀面,终于形成了今天的黄山。在这些岩体中,由于存在矿物组分、结晶程度、矿物颗粒大小、抗风化能力和节理的性质、疏密程度等多方差异,造成了宛如鬼斧天工般的黄山美景。

  黄山地质公园具有花岗岩地貌、第四纪冰川遗迹、水文地质遗迹等地质遗迹,地质景观资源与黄山文化等人文景观资源,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了一座集山、水、人文、动植物于一体的大型花岗岩区天然博物馆。

  江西庐山:冰川地质遗迹

   

  庐山地质公园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江西省九江市南,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滨,是座地垒式断块山,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风景名胜区面积302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地带500平方千米。庐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类型。庐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形迹明显,展现出地壳变化的主要过程。第四纪庐山上升强烈,许多断裂构造形成众多山峰。庐山上升之际,周围相对下陷,鄱阳湖盆地进一步发展,形成鄱阳湖。北部以褶曲构造为主要特征,形成一系列谷岭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则为一系列断层崖,形成高峻的山峰。山地中分布着宽谷和峡谷,外围则发育为阶地和谷阶。众多的奇峰、怪石、壑谷、瀑布、岩石等,形成了奇特瑰丽的山岳景观。

  庐山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100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庐山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及北美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对研究全球古气候变化和地质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兴文石海: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兴文石海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境内,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完善的地区之一。因全县石林、溶洞遍及16个乡,故有“石海洞乡”之誉。景区面积70平方公里,以岩溶地貌为特色,以石林、溶洞为基础构景,地表奇峰林立,千姿百态,地下溶洞交错,洞中有洞,如谜宫仙境。

  景区已发现大小溶洞183个,现已开放的天泉洞规模宏大,为多层长廊和厅状地下岩溶洞穴,洞道总长4.2公里,总面积81168平方米,总体积270万立方米。在石海景区中心景区,地下是溶洞,地上是石林,在方圆1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表上,有典型而齐全的石芽式、棋盘式、尖脊式、石林式等奇峰怪石,构成了规模宏大的石海景区。

  兴文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是喀斯特地貌最久远、最齐全、分布最广泛的地方。公园内保存了距今4.9亿年前至2.5亿年前各时代的碳酸盐地层或含碳酸盐的地层,地层中含有极其丰富的海相古生物化石和沉积物标志。

  世界级规模的大漏斗、大量的流入型洞穴、完整的喀斯特流域、优良的喀斯特发育条件,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兴文式”喀斯特地貌。“兴文式”岩溶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成为四川乃至中国岩溶地质研究的典范,与云南路南石林、广西桂林溶峰丛景观组成了中国西部喀斯特三种类型的典型代表。因此,兴文喀斯特地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国际对比研究意义。

  丹霞山:丹霞地貌“典范”

   

  丹霞山地质公园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仁化、曲江两县交界地带。地质公园东西宽17.5公里,南北长22.9公里,总面积290平方公里,其中丹霞地貌集中分布范围180平方公里。

  丹霞山主峰海拔409米,集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桂林之秀于一身,具有一险、二奇、三美的特点。丹霞山是由红色砂岩构成,有“色渥如丹、灿若明霞”之誉,经千百年流水的朔造形成巍峨独特的地形,地理学称为“丹霞地貌”。

  丹霞山是中国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的丹霞山地貌,具有雄、奇、秀、险、幽、奥、旷等特点。中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世界第一”、“中国第一”。该山被《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活动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第一名。

  丹霞山风景区划分为上中下三层以及锦江风景区、翔龙湖和阳元山。上层是三峰耸峙,中层以别传寺为主体,下层以锦石岩为中心。丹霞山的地质岩层是由碎屑红岩、砾石岩和粉状砂岩所组成,含有钙质、氧化铁和少量石膏,呈丹红色,是砂岩地势的代表。

  云南石林:独特的岩溶地貌

   

  云南石林地质公园总占地面积40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岩溶地质地貌。

  石林地质公园是一个以石林地貌景观为主的岩溶地质公园,晚古生代这里为滨海——浅海环境,沉积了上千米的石灰岩、白云岩,经受后期地壳运动的抬升作用成为陆地,多期次遭受地下水、地表水沿岩石裂隙进行溶蚀,最后形成了组合类型多样的石林地貌景观。最早一期石林形成于2.5亿年前的早二叠世晚期,而最新一期还正在形成,其间经历了玄武岩和湖泊碎屑沉积的覆盖以及多次抬升剥蚀。在独特的地质、气候、水文条件下,多期石林继承发展,相互叠置,层次分明。

  石林形态类型主要有剑状、塔状、蘑菇状及不规则柱状等。连片出现的石柱群,远望如树林,人们望物生意称之为“石林”,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石林被誉为“天下奇观”,这里的石峰石柱层层叠叠,展现了独特的自然美。千百年来,石林一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自然模本,被视为“造园之源”。

  石林是地球演化的杰作,经历了近3亿年沧桑巨变,最初的石灰岩形成于大海之中,后因地壳变动,海洋变陆地,平地变高山,石灰岩也匪夷所思地被塑造成了石林地貌。这期间石林还被炽热的火山熔岩烘烤过,也被广阔的湖水淹没过,石林的形成是一部真正的地质传奇。

  五大连池:火山博物馆

   

  五大连池地质公园位于黑龙江省北部、黑河市南部,地处小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总面积为1060平方公里。

  五大连池黑龙山和火烧山的岩石成分非常特殊,是一种富钾的碱性基-中基性火山熔岩。由于其色率高于粗面岩和响岩类,又不含有玄武岩应有的基性斜长石,日本地质学家小仓勉将其命名为“石龙岩”。

  五大连池地区火山群海拔高度为400米~600米,以火山锥的特殊结构、各种火山熔岩流动形迹、结满冰霜的熔岩隧道以及冷碳酸矿泉而闻名于世。

  五大连池火山群位于松嫩断陷盆地北端,其东北是小兴安岭断裂抬升区。五大连池火山群还处于北西向五大连池-科洛火山带上,区内分布的地层主要有石炭系千枚岩、片岩,白垩系及第三系的砂岩,第四系火山岩,并有华力西及燕山期花岗岩。

  五大连池火山群有14个独立的火山锥和一系列盾状火山。火山锥和盾状火山形成于第四纪,而最近的火山喷发,则于公元1719年~1721年,发生在老黑山和火烧山。此次喷发溢流的熔岩在四个地方阻塞了区内的石龙江,形成了五个火山堰塞湖,最终形成“五大连池”。中国著名火山专家、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称,五大连池遗产地融山、岩、水、泉于一体,是中国火山地貌景观最丰富、最精彩,历史记载最详尽,研究程度很高的最新火山区,堪称“火山博物馆”。

  雁荡山:火山岩博物馆

   

  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主要位于浙江省乐清市境内,部分位于永嘉县及温岭市,距杭州300公里,距温州70公里,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雁荡山根植于东海,山水形胜,以峰、瀑、洞、嶂见长,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

  雁荡山形成于1.2亿年前,是一座典型的白垩纪流纹质古火山,全山总面积450平方公里,景点550多处,辟有八大景区,其中灵峰、灵岩、大龙湫精华荟萃,被称为“雁荡三绝”。雁荡山是大自然解剖的一座白垩系破火山立体模型,是流纹质火山岩自然博物馆。雁荡山破火山全球性突变事件具有时间与空间的独特性,是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岩)带中白垩系火山的典型代表,是研究流文质火山岩的天然博物馆。雁荡山地质遗迹堪称中生代晚期亚欧大陆边缘复活型破火山形成与演化模式的典型范例,它记录了火山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完整地质演化过程,为人类留下了研究中生代破火山的一部永久性文献。

  云台山:地貌家庭新成员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太行山南麓、河南省焦作市北部,面积约556平方公里,是一处以裂谷构造、水动力作用和地质地貌景观为主,以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为辅,集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身的综合性地质公园。

  公园由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学意义和美学价值,能够代表本地区地质历史和地质作用的地质遗迹组成。在裂谷作用大背景下形成的“云台地貌”,是新构造运动的典型遗迹,是中国地貌家庭中的新成员。在长期处于构造稳定状态的华北古陆核上,发育了一套相对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地台型沉积,完整地保存了中元古代、古生代海洋环境,尤其是陆表海环境的沉积遗迹。

  园区内地质遗迹丰富多彩,30亿年的沧海桑田,形成了太古宇、元古宇、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多次的构造运动,尤其是2300万年以来,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和水蚀作用的深度下切,造就了云台山双崖对峙的峡谷群和各种动态的瀑、泉、溪、潭,共同构成了旷奥兼具的“云台地貌”景观。

  四川自贡:恐龙的家园

   

  自贡地质公园位于有“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之美誉的四川省自贡市境内,由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迹园区、荣县青龙山恐龙化石群遗迹园区和自贡盐业科技园区组成,总面积56.6 平方公里。

  地质公园以闻名中外的中侏罗纪恐龙化石群遗迹为主体。中侏罗世产出的恐龙化石数量丰富,种类众多,埋藏集中,保存完整,在世界上绝无仅有。这里产出了一大批世界级恐龙化石珍品,几乎涵盖了侏罗纪时期所有陆生脊椎动物门类。公园内建成的中国首座集恐龙化石原地保护、标本展示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博物馆,为科学知识普及、游览观光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公园内保存有众多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古建筑类型众多,保存完好,多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