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4-08-15 来源:中国科学院协会
地球内部是动荡的、变化着的。我们所聚居的地球母亲,时时为人类提供发展所需的资源,同时,她也是动荡的、变化着的。滕院士介绍说,全球范围每年发生约5万次地震,灾害频发造成粮田尽毁,房屋倒塌,人们无家可回,各类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失的同时,也推动了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滕院士说,人类在地表所见的众多景观和现象,如高山、峡谷、河流、海洋和壮观的海陆变迁,是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交换,物理-力学-化学作用的深层过程与动力学相应的产物。半径6300公里的地球,人类从未停止对其深部的探索。最深打钻12.26公里,人类对地球深层的了解仅是皮毛。“地震好比一盏明灯,照亮地球各个角落。”曾有科学家这样说。滕吉文把地球比作一只苹果。地壳、地幔、地核犹如苹果的果皮、果肉和果核。他说,通过测量地震波,可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地震预测是世界公认的难题。1920年,我国海原8.5级大地震,不完全统计,死亡人数达23.4万人;1960年,智利大地震导致安第斯山脉的地表出现一道裂痕,地震所引起的海啸几乎波及全球;1976年我国的唐山大地震达7.8级,24.8万多人死亡,经济损失上百亿;1999年,宝岛台湾发生7.6级地震,损失惨重……滕院士在回顾人类历史上一些重灾后介绍说,2004年,苏门达腊地震发生标志着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2008年的5.12地震让汶川这个美丽的小城尽毁,致亿万元损失。他分析说,其中一些地震震级并不大,但损伤惨重,究其原因,是当地条件落后,应急措施不利所致。
地震可以预测吗?滕吉文介绍说,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因预报及时,当地采取了将电影放映由室内影院改至户外广场等预警措施,大大减少了伤亡。对于地震预报,业内有两种声音,一方认为地震可以预报,而另一方则坚称不可预测。不仅国内如此,美国有学者称,地震在临震阶段是无法预报,但也有另一个流派的专家仍然致力于地震预报研究。地震预测成为世界公认的难题。
滕院士认为,入地难、非频发性、震源机制的复杂性,以及当今的地震态势导致地震预报很难,但他表示,广大的科学工作者从未放弃过,莫不苦思于地震预测、预防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并强调防震、抗震应并轨进行。
中国科学院协会、上海市老科协供稿
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