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刘嘉麒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专门谈到了科普工作,谈到了科学普及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刘嘉麒院士说,要真正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变成群众的行动,有一个很艰苦的过程,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提高老百姓的素质肯定是不行的。比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在素质前可以加多种修辞,如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或者是不加修辞,但现在单单提出的是科学素质,强调科学。所以,科普工作就是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制定的“科学发展观”的大政方针奠基铺路。
刘嘉麒院士认为, 国家对科普工作比以前重视了,但在重视的同时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个问题是大家对科普工作在理念意义的理解认识上还不够深刻,还没有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科普工作的重要性。科普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民的素质。如何提高全民的素质?怎样能够把我国的科普工作提高上去?在这个方面研究得不够深刻,认识得也不够深刻。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目前的科普工作缺乏高层次的科普人才,还缺少高水平的作品,更谈不上有多少精品、极品。很多时候科普工作是处在搞形式主义的状态,搞一些各种形式的活动,虽然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都比较肤浅……我发现有的影像作品,片子拍得不错,画面也很漂亮,但看了20分钟了,没看出是在讲什么科学道理,光是在讲游山逛景。科普工作与旅游工作是两码事,不能用旅游观光的内容去代替科普内容。所以,首先应该是科学内容。英国《霍金简史》应该是当今最有名的一部科普书,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奥的科学道理,而这些科学道理,让专业人员看了有新意,非专业人员又能够看懂,这才符合科普作品的实质。写成科学论文老百姓看不懂,没有科学内容又只是文学作品,不是科普作品。要将文学艺术与科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科普创作的一个难题。
刘嘉麒院士指出,要大力培养年轻的科普创作队伍。现在科普创作队伍老化,不能老是让爷爷奶奶辈的写科普作品教育孙子孙女,不应该总是隔代教育。科普创作事业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一是要培养年轻人的兴趣;二是要从教育工作入手,在教育中增强科普意识,使人从年轻时代就认识到做科普工作是一种重要而光荣的社会责任,从而形成重视科学普及的社会风尚。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年轻科研人员的科普作品写得再好,评什么都不算数,劳而无功,不被单位认可,这样科研人员写科普作品就没有积极性。对此,从认识上和政策上都要有所改变。也不赞成给科研人员硬性摊派科普工作指标,科普创作应是科研人员的自觉行动。有的科研人员本身不具备搞科普创作的能力,而对于那些有能力进行科普创作的同志,单位应对科普工作与科研工作成绩同等地给予承认,因为写科普作品的创新能力并不比科研能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