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应我所乐新安研究员的邀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Haystack天文台的张顺荣(Shun-Rong Zhang)教授及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分所执行所长Michel Blanc院士来我所开展学术交流与访问,与刘立波研究员、宁百齐研究员、乐新安研究员、赵必强研究员等相关研究人员就电离层领域的研究、同化、预报以及中外非相干散射雷达现状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21日上午,张顺荣教授在地3楼618会议室作了题为“A Scenario for Strong Ionosphere and Thermosphere Coupling During the 2015 St. Patrick's Day Storm”及“Ionosphere bow waves induced by the Great America solar eclipse”的两个学术报告。第一个报告中,张顺荣教授以2015年St. Patrick's Day发生的磁暴为例,展示了期间观测到的电离层\热层系统中发生的现象,并对相关的物理过程进行了深入阐析。磁暴是影响人类生活的空间天气现象之一。磁暴发生期间,电离层\热层系统被注入巨大的能量,会产生很多不同于平静时期的有趣而美丽的物理现象,如:极盖区的斑块状结构(Polar cap patches)、舌状结构(Tongue of Ionization)、暴时的电子密度增强(Storm Enhanced Density)、亚极光区极化流(subauroral polarization streams)等等。这些物理现象背后体现了电离层\热层系统间强烈的耦合作用。
在第二个报告中,张顺荣教授以2017年在美洲扇区发生的超大日食为例,展示了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观测到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弓激波的图像。1970年Chimonas由理论出发推测日食期间会有弓激波产生:投影在地球的阴影区域以超声速运动,而阴影区域内由于中性大气加热,激发声重波向外传播,此时由于阴影区域运动的速度大于波动传播的速度,从而产弓生激波。报告中展示了得益于美洲扇区内密集的GNSS观测覆盖而得到的由太阳、月球、大气层、电离层协同作用产生的美丽画卷。
精彩的学术报告引发了参会者的强烈兴趣,现场讨论激烈,多位师生与张顺荣教授、Michel Blanc院士进行了深入交流。
张顺荣教授作报告
磁暴期间观测到的电离层\热层系统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2017年美洲扇区发生的超大日食期间,电离层电子密度弓激波的图像
附:
张顺荣教授个人简介:旅美空间物理学家。1987年本科毕业于北大空间物理专业。现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磨石山/Haystack观象台。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的Zeldovich奖。海外工作期间,先后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日本京都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等机构工作。长期从事于电离层、热层和磁层的耦合与相互作用、电离层扰动、电离层多变性、高层大气气候及其长期变化、电离层模拟等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专注于非相干散射探测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应用。近年来致力于和中国空间科学界的合作与交流。
Michel Blanc院士个人简介:世界著名空间科学家,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现任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分所执行所长。在国际科学刊物发表科学论文80多篇,撰写会议报告和书籍章节30多篇。
(地星室 周旭、王俊逸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