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发起,南京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青藏高原锂资源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京召开。
地质地球所吴福元院士、赵亮副所长,南京大学许志琴院士,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促进局地球科学与资源处段晓男处长,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李军主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赵振华研究员、王强副所长,南京大学王汝成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张辉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李光明研究员,四川省综合地质调查研究所付小方教授级高工,青海地质调查院王涛副院长,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李建康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曾令森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蒋少涌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瑞教授,浙江大学饶灿教授,中南大学李斌教授等专家受邀出席了会议。来自我国26家科研、高校、地勘单位的150余位稀有金属矿产同行参会研讨,6位专家作主题报告,20位代表作专题报告,以及20余张展板交流。秦克章、王汝成、蒋少涌、李光明分别主持报告会。
赵亮首先代表会议承办单位致欢迎辞,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来京参加会议并给予工作指导。段晓男认为本次会议的召开十分必要和及时,锂资源作为国家急需战略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寻找和开发我国的锂资源势在必行,希望本次会议的召开能为保障国家锂资源的安全供给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吴福元从锂资源基本情况、我国锂资源类型与资源量以及我国锂资源研究与开发战略三个方面对青藏高原锂资源进行了介绍,同时提出中国不缺锂,但是需要寻找优质矿和大矿,最后指出了锂资源勘查开发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建议加大基础设施与环保等方面的投入。
秦克章、赵俊兴、刘晨、李光明、付建刚、刘小驰和刘志超分别以“喜马拉雅琼嘉岗花岗伟晶岩锂矿的发现及区域意义”、“喜马拉雅琼嘉岗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形成机制探讨”、“珠峰地区锂成矿作用的发现与锂成矿特征”、“喜马拉雅东段花岗伟晶岩型锂矿找矿发现与资源潜力”、“喜马拉雅成矿带库拉岗日穹窿锂铍锡等稀有金属特征、成矿规律及其对找矿的指示”、“喜马拉雅造山带锂成矿机制探讨”、“源区变化对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成矿潜力的制约”为题,介绍了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中、东段伟晶岩锂矿的重大发现、成矿特征、研究进展与区域成矿潜力。
许志琴、朱文斌、付小方、王涛、王强、王核和徐兴旺分别以“从花岗岩岩席到富锂伟晶岩的地质过程:来自甲基卡科学钻探的揭示”、“川西甲基卡伟晶岩型锂矿的形成时代和成因机制”、“松潘-甘孜造山带花岗细晶岩-伟晶岩型锂矿含矿性评价与战略选区”、“青海花岗伟晶岩稀有金属矿成矿规律”、“青藏高原北部(青海)富锂铍伟晶岩时代、特征与成因初探”、“西昆仑大红柳滩-白龙山矿集区锂矿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阿尔金中段花岗岩-伟晶岩与锂铍成矿作用”为题,介绍了青藏高原东部松潘-甘孜及北部柴北缘、东昆仑、西昆仑和阿尔金造山带的锂矿找矿发现、成矿特征、甲基卡科学钻探研究进展及区域成矿规律。
李建康、唐勇、刘思宇、张辉、饶灿、周起凤和吕正航分别以“稀有金属伟晶岩形成的温压条件:来自实验与包裹体的证据”、“花岗伟晶岩的成岩成矿——来自高温高压实验的启示”、“伟晶岩重熔:一种潜在的稀有金属富集成矿机制”、“两种类型伟晶岩型锂矿床的成因”、“花岗伟晶岩中锂成矿矿物学”、“花岗伟晶岩分异演化程度的矿物学标志”、“浅谈我国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岩成矿机制”为题,介绍了阿尔泰等地区伟晶岩型锂矿的成因、实验岩石学和矿物学在伟晶岩研究中应用与进展,以及我国不同地区伟晶岩成因机制的对比思考。
曾令森、高利娥、李斌和陈晨分别以“花岗质岩浆熔体结构改变与关键金属元素的富集”、“变质改造型关键金属矿——富集Li-Rb-Cs-Tl-Ga的云母片岩”、“正冲岩浆型云英岩锂铷铯成矿作用”、“地壳加厚对区域锂资源禀赋的影响与重要性”为题,介绍了岩浆过程、熔体结构、变质作用和地壳厚度等方面对锂富集的影响。
报告结束后,吴福元主持集中讨论,赵振华、付小方、王汝成、李光明、李建康、曾令森、张辉、秦克章等专家和多位青年同行分别针对我国锂矿特色、青藏高原锂资源相关的研究、勘查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提出了各自建议。李军建议以本次研讨会为首届,相关研讨会应持续举办。
最后,吴福元对各位专家同行的参会表示感谢,对本次研讨会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并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加强对青藏高原锂资源相关问题的研究,为提升我国锂资源保障能力做出贡献。
许志琴作甲基卡锂矿科学深钻成果报告
吴福元主持集中讨论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合影
(供稿:矿产室 编辑:综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