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合作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合作交流 > 所地合作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裴顺平研究员来访交流
2019-08-26 | 作者:地星室 | 【 】【打印】【关闭

  815日,应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赵连锋研究员邀请,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裴顺平研究员到我所进行学术交流。

  裴顺平作了题为时移地震学研究进展的报告。时移地震学是利用地震学方法研究不同时间尺度的地球内部结构变化。例如,通过重复地震波形获取地球内核不均匀性,利用时移成像技术研究上地壳结构变化等。其研究团队根据Pg波到时对龙门山断裂带地区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震源区域进行震前和震后的速度结构成像,获得该区域的构造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地震前后,P波速度从降低到升高,获得芦山地震之后导致汶川地震破裂区域加速恢复的新认识。因此,地震不仅会造成震源区域强烈破坏、创伤和失稳,而且能够加速震后恢复、愈合和加固。

  报告会气氛活跃,讨论热烈。裴顺平就什么是时移地震学,时间尺度与地下地质结构的关系和时移地震学的应用前景等问题一一解答,并与地震学学科组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深入交流;与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研究组探讨了利用地震波衰减进行上地壳Q值结构时移成像的可能性。

  裴顺平,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地球深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成像研究,在时移地震学成像,包括地震波速度、衰减和各向异性等多参数成像,及其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深部探测的应用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1) 发展了上地壳脆性层4D成像方法,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研究中,揭示了断裂带在大地震中的同震变化和震后恢复的演化过程;(2) 建立了发震断层速度和各向异性联合成像的方法,获得了青藏高原地区大地震震源区的精细结构,构建了地震孕育和发生机制模型;(3) 建立了地震波振幅衰减层析成像方法,利用大量历史振幅数据,获得了高分辨率的地壳衰减结构。在Nature Geoscience, JGR, GRL等国际知名地学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中国科学院青年人才项目1项,地震行业专项1项。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卢嘉锡青年人才奖、李善邦青年优秀论文奖、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

    

学术报告现场

 

(供稿:地星室  编辑:综合办)

  相关新闻
· 【8.15】地星室特邀报告:谢小碧 研究员,裴顺平 研究员  [2019-08-1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