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黄铁军教授应邀来我所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神经形态计算:从AI到AGI”的学术前沿报告,这是大数据专题的第2场报告。
1936年,图灵提出著名的图灵机模型,为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奠定基础;1938年,香农创立“开关电路理论”,用电路实现了逻辑运算;1945年,冯·诺依曼制造出通用计算机;1956年,达特茅斯AI夏季研讨会开启了人工智能研究;2006年,Geoffrey Hinton 在Science发表深度神经网络的论文后,学术界对人工智能研究趋热。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划》,人工智能从行业层面被提至国家层面。
人工智能的基础前沿理论涉及数学、法律、社会伦理以及其他跨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大数据智能理论、跨媒体感知计算、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量子智能等;其核心共性技术是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跨媒体分析推理、自主无人系统的智能技术、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包括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国防和军事安全。
黄铁军教授先后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神经形态计算和类脑计算,并以灵长类初期视觉系统解析仿真为例,介绍了仿脑在信息编码和分析识别方面的潜在价值。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试飞成功,但当时冯·卡门的空气动力学理论还没问世。这个故事向我们提出了问题:“制造智能”是否必须先“理解智能”?黄铁军认为可绕过“理解智能”这个科学难题,先通过结构仿真等工程技术手段制造出类脑计算机,再通过深度学习,间接达到智能模拟的目的。该技术总结为三个层次:结构层次模仿脑,器件层次逼近脑,智能层次超越脑。
智能机器人、智能手机、无人机、无人驾驶、智能服务系统、大数据分析等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基于神经计算机的强人工智能有望在数十年内实现”,黄铁军预测道。
黄铁军作学术报告
(油气资源研究院重点实验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