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要求,围绕全球重大科学问题,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2017年研究所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展全球性的科学研究,牵头组织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与多国科研机构进行人才互访交流,有力提升了我国地球科学家的国际学术声誉和研究所的国际影响力。
2017年研究所完成507人次的因公出国(境)访问,前往全球50个国家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参加国际会议,或开展境外野外考察活动,邀请来访外宾197(含顺访)人次。
目前,有55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职务,76人次在国际学术期刊担任编委等职务,2017年新增两名国际期刊主编,两名副主编,三名编委,五名客座编辑。
2017年10月肖文交研究员当选美国地质学会(GSA)会士。
2017年8月研究所承办“中欧第一次月球样品与月球探测合作研讨会”,9月主办“中法季风、海洋与气候联合实验室2017年度学术年会”。
2017年共有5名中国科学院和9名研究所“国际人才计划”获得者来所开展短期和长期合作,其中包括:5名杰出学者,7名国际访问学者,2名外籍博士后。2017年我所国际人才计划获得者共计发表5篇署名我所第一作者的SCI论文(一名国际访问学者发表3篇,一名国际博士后发表2篇)。一名国际博士后获基金委外青基金资助。
目前在研的国际合作项目七项。其中翟明国院士主持的“中朝韩变质岩对比研究”项目进入执行的最后一年,2017年发表论文超过20篇。项目组与韩国主要合作者Chang Wan Oh (Chonbuk National University) 等人在韩国基金委员会申请了2017年Global Research Laboratory (GRL) Proposal项目,获约2100万元的资助,项目执行期6年,该项目是2017年韩国GRL项目中唯一一项获得资助的地学类项目。我所的特提斯碰撞造山带演化研究,通过部署中-法-意阿尔卑斯联合地震台阵观测和伊朗高原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研究,将特提斯造山带的东端(青藏高原)‒中端(伊朗高原)‒西端(阿尔卑斯山)深部过程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大陆形成演化的规律。陈凌研究员课题组,继2014年10月和2016年10月成功完成伊朗高原第一期(伊朗西北部)和第二期(伊朗东北部)流动地震台阵野外观测后,课题组于2017年2月起开始实施伊朗东南部第三期流动地震台阵(图1)的野外观测。先后三次赴伊开展野外地震台阵布设及数据的收集,在恶劣的野外环境中积累了丰富的地震数据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并为深入研究伊朗高原的构造演化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2017年我所共计有两项院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获立项批准,其中,朱日祥院士牵头申请的大科学项目获资助740万,苗来成研究员申请的对外合作重点项目获资助100万。李秋立研究员牵头申请的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获批871万。
2017年研究所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和缅甸三国地学相关机构签署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