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合作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合作交流 > 年度总结
地质与地球物理所2016年度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情况
2017-03-29 | 作者: | 【 】【打印】【关闭

  根据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要求,围绕全球重大科学问题,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2016年研究所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展全球性的科学研究,牵头组织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与国际学术会议,与多国科研机构进行人才互访交流,有力提升了我国地球科学家的国际学术声誉和研究所的国际影响力。 

  (一)国际合作交流基本情况 

  2016年研究所共计465人次出访,邀请来访外宾237人次;以研究所为主办单位在国内召开国际学术会议5个,与会中外代表达990人;杨小平研究员获2016年度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研究奖;目前,有53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职务,64人次在国际学术期刊担任编委等职务;现有外籍客座研究员、副研究员各1名;2016年共有6名院“国际访问学者计划”获得者来所开展长期合作,其中2名外籍博士后进站工作。 

  (二)开展深层次的国际合作研究 

  1、特提斯碰撞造山带演化研究  

  通过部署中--意阿尔卑斯联合地震台阵观测和伊朗高原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研究,将特提斯造山带的东端(青藏高原)中端(伊朗高原)西端(阿尔卑斯山)深部过程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大陆形成演化的规律。2012-2016年期间,研究所在伊朗高原和印缅造山带地区进行了多次野外考察取样,开展了大量实验分析工作。 

  在伊朗高原地区,2012年科研团队完成伊朗研究区野外踏勘,并邀请伊朗地调局专家来访、开展学术交流、商讨合作细节并签订合作备忘录。采用宽频带密集流动地震台阵探测技术,开展多条剖面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研究。201310月在伊朗完成主剖面48个宽频地震台站和2条辅助剖面12个宽频地震台站共60个陆地台站的踏勘和布设;完成南里海3OBS为期3-4月的观测试验;2014528-30日联合“伊朗地学综合观测项目”在本所召开了题为“阿尔卑斯—阿纳托利亚—伊朗地区深部结构新观测”的国际研讨会;201410月成功完成了横跨伊朗西北部(南起两伊边境北至南里海南岸)的63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野外观测,共记录了超过2.0T的高质量地震数据;20154-5月完成了北起伊朗-土库曼斯坦边界,穿越KopehDagh构造带、Lut地块,南至伊朗中部克尔曼地区,长约1000公里的地震台阵选址和建台工作;20157月完成了伊朗东部地区台站布设工作,2016在伊朗东部北段长近1000公里地震台阵观测基础上,完成东北部剖面的三期台站维护于10月份结束观测,获得了大量高质量的观测数据;截止目前,已完成了三期的台站维护和数据收集工作,计划20179月份完成最后一期数据收集工作后收台并结束剖面观测工作。 

  研究团队目前在伊朗高原利用多种地震学方法成像,获得综合剖面区域地壳-上地幔的高分辨率地震结构图像和壳幔变形信息。通过伊朗Kermansha蛇绿岩地质研究,重点聚焦碰撞时限、碰撞方式及地幔成分信息。目前厘清特提斯带最年轻蛇绿岩的形成时代与形成机理(Ao et al.Gondwana Research),通过连续剖面碎屑锆石研究厘定阿拉伯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时间为12-7Ma之间(Zhang et 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在印缅造山带地区,2012年底我所科研团队开展野外踏勘,并邀请缅甸地质学会专家来我所访问两次,商定了合作细节并签署了合作协议,初步厘定了印缅山脉弧前沉积物源与青藏高原冈底斯地区高度一致。五年来,我所研究团队开展了大量野外勘察、采样、实验室分析工作,从西部的阿尔卑斯到伊朗高原,再到青藏高原、印缅造山带,我所科研人员在整个特提斯造山带不同地区开展的研究工作均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 

  2、黄海及邻区壳幔结构及深浅构造关系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黄海是认识华北克拉通破坏东部边界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国唯一一个没有油气突破的海域。由于中朝-扬子块体在黄海的结合带位置长期存在争议,因此,一条东西向穿越黄海的深地震测深剖面一直是地学界追求的目标,希望可以结束黄海地学研究长期“半个苹果”的状态,完整揭示黄海的深部结构和边界结合带位置,为中韩构造对比研究提供第一手地球物理证据。 

  在基金委国际合作重大研究项目的支持下,随着我所自主研发成功的海底地震仪(OBS)的实际应用,将两国陆区、海域结合一起,应用最新的海陆联测技术开展海区深部结构探测,20166-7月,世界上第一条东西向横贯黄海海域的OBS广角地震海陆联测剖面正式实施,海区测线长度420Km,利用海上大容量气枪阵列作为震源,OBS和陆地流动地震台站为信号接收端,组成主动源深部地震探测系统。动用大型科考船两艘(中国发现号:负责中方海域OBS投放回收及整条剖面的震源激发;韩国R/V Eardo号:负责韩方水域OBS投放与回收)、OBS31台,陆地流动地震仪4台,OBS回收率达100%OBS全部记录到有效信号,这标志着中韩第一条合作OBS探测剖面圆满成功。 

  该剖面穿越了中韩两国多个地质构造单元,获得了来自地壳内部和壳幔界面的大量信息,使用了最新的海陆联测和立体枪阵激发技术,为国际合作实施联合探测提供了良好的范例。目前已初步发现 “黄海东缘断裂带”很可能确实存在,黄海东西两侧深部结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该剖面的实施为中国大陆边缘地区深部结构与构造演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的深入解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朝韩变质岩对比研究 

  “中朝韩变质岩对比研究”是由翟明国院士担任项目负责人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主要进行华北与朝鲜半岛变质岩的对比研究,揭示东北亚地区的早前寒武纪以及三叠纪以来的构造演化。经过中韩、中朝四年(2013-2016年)的互访合作与联合野外考察,在朝鲜半岛基底格局、盖层演化、构造格局及其与华北的对比等方面取得了如下突破性进展:(1)朝鲜半岛可划分为三个陆块(狼林、京畿和岭南陆块),陆块的前寒武纪基底可与华北克拉通基底对比;(2)朝鲜半岛的新元古代-古生代盆地(平南盆地、太白山盆地)与华北新元古代-古生代盆地(徐淮盆地、北淮阳盆地等)可进行对比;(3)朝鲜半岛三叠纪变质杂岩和岩浆岩岩石学对比研究以及区域构造解析结果表明,华北和华南古陆之间的苏鲁造山带可能东延至朝鲜半岛西缘。 

  (三)举办国际会议情况 

  2016年以我所主办单位共举办5个国际会议。具体情况表1。 

   表1 举办多边和双边国际会议情况  

会议英文名称 会议中文名称 会议规模 外宾人数 外宾国家数 所属学科领域 举办起始时间 举办终止时间 举办地点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Dyke Conference
(IDC7)
第七届国际岩墙会议 150 100 16 资环 08-18 08-20 北京
The 6th International Maar Conference 第六届国际玛珥会议 300 100 13 资环 07-28 07-08 吉林长春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Inverse Problems and
Applications
第四届反演问题及其应用国际会议 80 20 10 资环 07-08 07-12 山东潍坊
The 4th Beijing International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 Symposium
第四届北京地球与行星内部国际研讨会 160 60 9 资环 06-26 06-29 北京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
第七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 300 50 10 资环 06-24 06-27 北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