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合作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合作交流 > 年度总结
地质与地球物理所2013年度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情况
2014-05-12 | 作者: | 【 】【打印】【关闭

  2013年,我所的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紧紧围绕着创新2020”一三五发展规划,服务于研究所的战略定位和科学目标,积极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国际交流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研究所在地球科学领域与发达国家接轨的进程,形成了以我所优势学科和特点为主的实质性、多渠道和多方式的国际交流模式。通过这些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了研究所的国际化水平和科技竞争力。 

  一、基本工作情况 

  2013年,我所赴境外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和交流培训活动共有412人次;邀请外宾来华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等活动265人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6次,新当选国际学术团体成员1人次,新担任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2人。有1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3人获得中国科学院留学基金。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5人。中外合作发表科研论文85 篇。1项发展中国家访问学者计划获批,1项发展中国家访问学者计划获立项,1名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获批。 

  二、重要国际合作项目进展情况 

  1、《黄海及邻区壳幔结构及深浅构造关系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项目 

  该项目是由我所科研人员发起和韩国合作的跨国合作项目。黄海是认识中国东部大陆边缘演化的重要窗口。由于前新生界保存较完整,有可能成为前新生代油气突破的重要海域。本项目将在胶东和朝鲜半岛分别布设两条由陆及海的剖面,通过天然地震观测和海区气枪震源探测,结合层析成像,重磁等多种地球物理数据的反演与模拟,获得研究区壳幔结构特征,对比中国东部和朝鲜半岛深部结构的异同和深浅构造相互关系,探讨板块作用的构造效应及前新生代油气资源前景。 

  2013年,项目组创新性地开发了大容量、多层气枪阵列、延迟激发OBS震源技术,成功于渤海-山东半岛-黄海地区实施了一条长达640km的海陆联合地震测线。提出了综合利用垂直分量和水听器分量数据联合压制海底鸣震的技术思路,进而提高有效信号信噪比。通过多道地震资料成像处理攻关试验,形成了针对低信噪比、弱反射地震资料的成像处理技术,首次获得了南黄海北部坳陷陆相盆地之下多层的有效反射,通过构造特征解释进一步证实了千里岩隆起是扬子块体与华北块体的接触带的推测。 

  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接待韩国方面来访3人次,出访韩国4人次。发表SCI论文6篇,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授权各2项,参加国际学术交流2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交流5人次,培养研究生5名。 

  2、《中朝韩变质岩对比研究》项目 

  该项目是由我所科研人员发起和朝鲜合作的跨国合作项目。朝鲜半岛处于欧亚大陆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区,东邻日本岛弧带,西与我国东北接壤,是欧亚大陆的东部边界,它是研究东北亚以致全球构造的关键地区。  

  项目组成员在翟明国研究员的带领下于20137月前往韩国东北部考察早前寒武纪的基底岩石,包括早元古代的变质沉积岩(孔兹岩系),以及新元古代的碎屑沉积岩,目的是为了对比早元古代~1.9-1.8Ga的变质事件在朝鲜半岛的响应。本次野外采集了大量(约40件)的石榴石矽线石麻粒岩、石榴石基性麻粒岩、含蓝晶石的泥质麻粒岩以及春川杂岩体的相关片麻岩样品。9月下旬,项目组成员前往朝鲜东北部考察了古生代清津蛇绿岩带以及侵入这条造山带的花岗岩,目的是对比清津蛇绿岩带与延吉蛇绿岩带的关系,更深入的了解东北亚地区古生代的构造演化。目前,从朝鲜半岛采集的样品前期处理已经完成,下一步将尽快开展年代学,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 

  应翟明国研究员邀请,9月上旬,韩国国立全北大学吴昌桓教授、庆北大学柳寅昌教授、高丽大学崔善奎教授一行7人来华进行野外考察。11月,朝鲜国家科学院地质学研究所李英植副所长为团长的代表团一行4人来到我国进行回访。在朝鲜科研人员访华期间,吴福元副所长会见了朝方人员,双方就目前合作情况和今后的合作项目进行了详细讨论和交流,就拓展合作研究领域达成一致意见。 

  3、《特提斯碰撞造山带演化研究》项目 

  该项目是由我所科研人员发起的、由多国地学家共同参与的跨国合作项目。 

  特提斯碰撞造山带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陆-陆碰撞造山带,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当今全球最完整地记录了碰撞造山历史的地区。特提斯造山带在我国境内部分称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向西延伸至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高原、土耳其及阿尔卑斯山,向东南延伸至缅甸、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因此,特提斯碰撞造山带是研究关于陆-陆碰撞造山作用一系列重大基础科学前沿问题的天然实验室。2012年,我所提出了特提斯碰撞造山带演化研究多国合作研究计划,并选择了几个典型区域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包括该造山带西段的阿尔卑斯造山带,中段的伊朗高原造山带和东段的印缅造山带。 

  2013年我所在伊朗高原开展了地质考察和地球物理探测研究。完成了伊朗西北部综合剖面的野外地质考察,岩石样品采集及预处理(包括岩石薄片、岩石粉碎及矿物分选)。主微量元素测试正在进行中,完成少量锆石U-Pb等年代学测试,其它大部分测试已在相关实验室预约机时,待上机测试后将进一步分析测试结果;完成主干和辅助剖面63个宽频带陆地流动地震台站的踏勘选址、台基建设和仪器布设。沿剖面地震数据采集已全面展开;完成南里海2OBS的选址和布设。正在开展观测试验。 

  同时该项目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Kermanshah蛇绿混杂带开展了详细的岩性、构造观测;认识到Kermanshah蛇绿混杂带HarsinKamyaranSahneh等不同地点地质特征差异明显,反映新特提斯洋复杂的演化历史。对Kermanshah蛇绿混杂带尚待系统研究;对Zagros褶皱冲断带中不同时代砂岩的碎屑年代学、物源区分析研究表明,伊朗西北部研究区在早中新世(~20Ma)就已发生陆陆碰撞,被动陆缘已接收SSZ-UDMA物源沉积;通过野外观察和资料文献追踪发现,伊朗高原第四纪火山岩分布广泛、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多样,反映出高原现今复杂的深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难以用板片断离、岩石圈拆沉等单一构造模型来解释;对伊朗、土耳其地区已公开的前人部分地震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获得两点认识:j 伊朗、土耳其地区地壳结构复杂,小尺度横向变化显著;k 在这些结构复杂的地区开展观测,特别需要保证地震数据的质量和覆盖密度。 

  三、国际会议情况 

  12013627-30日由我所主办的第三届地球与行星深部:地球和行星磁场观测与模拟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11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2201378-12日由我所主办的“第三届反演问题计算方法及其应用国际会议”在江西省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8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32013811-16日,由我所主办的“长白山火山国际研讨会”在吉林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9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42013822-28日,由我所主办的“北山造山带增生造山过程国际学术会议暨IGCP592年会”在甘肃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3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52013924-25日,由我所主办的“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2013年会暨亚洲区域工程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23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62013114-8日,由我所主办的“地下水动力学与补给研究中同位素与水化学数据处理分析与解释国际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6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