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所共派出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和交流培训233人次,主邀请外宾来华进行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和参加会议等活动210人次。举办国际会议6次,接收中科院外籍青年科学家2人。科研人员有6人新当选国际组织成员,2人担任国际刊物副主编和编委。有2人次获得国家留学基金,8人次获得中科院留学基金和王宽城基金,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7人。
①与法国奥尔良大学科技合作深入
我所与法国奥尔良大学的合作已有多年的历史,共同完成过多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并通过交换留学生方式培养了一批中法博士。今年6月,我所与法国奥尔良大学组织了阿尔卑斯构造地质联合考察团。在野外考察中,我所科研人员采集了大量的岩石样品,提出了对西阿尔卑斯的初步认识和进一步研究建议,得到法方科研人员的充分肯定。这次西阿尔卑斯地质考察活动,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加深了我所科研人员对国外典型造山带的认识。7月-10月,法国奥尔良大学科研人员来华进行地质考察,双方对华北地区的云蒙山、太行山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中生代花岗岩体进行了岩石磁学样品采集工作,对华北克拉通破坏和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成矿构造机制进行了讨论。双方还在准噶尔盆地周缘地区开展野外考察,从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方面对其周缘造山环境和演化机理进行研究,这对天山-准噶尔盆地的地质构造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2010年12月,我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奥尔良大学地球科学系联合国际岩石圈计划CC-1/4地区协调委员会又共同组织了欧亚大陆东部中生代拉张机制国际讨论会,会议在奥尔良大学召开,来自中国、法国、美国、韩国的36位科学家出席了会议。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日祥院士向与会代表介绍了 “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计划,21位科学家围绕大陆拉张过程的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特征及年代学等四个主题分别介绍了他们的最新成果。
②生物地磁学和生物矿化研究发展迅速
2009年7月,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 “生物地磁学与生物矿化”通过论证。2010年4月召开试运行评估会。评估专家组认为:该团队围绕地磁场与生物圈相互作用等科学问题,完成了实验室建设任务,建立了趋磁细菌数据库网站,在生物地磁导航、趋磁细菌分子系统进化和磁小体矿化机理、铁蛋白生物矿化和微生物体外成矿等四个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应当予以优先支持。近一年来,该团队成员发表SCI收录文章14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9月6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和法国原子能总署下属9个单位联合组建的 “中-法生物矿化与纳米结构联合实验室在我所挂牌成立。在联合实验室第一次会议上,科学指导委员会建议联合实验室应加强生物纳米磁性颗粒在地学、资源环境、医学和纳米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促进实验室之间的横向合作,要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此前,第二届“趋磁细菌与生物矿化国际研讨会”在我所顺利召开。会议主题是“趋磁细菌与生物矿化”。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以色列、匈牙利、巴西、印度的130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学术交流内容包括趋磁细菌资源多样性与环境,趋磁细菌遗传学、基因组学和细胞生物学,磁小体生物矿化机制,生物纳米磁性矿物合成与应用等。趋磁细菌与生物矿化国际研讨会是目前该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活动提升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③多次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2010年3月,由我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意大利Trieste大学以及意大利驻华大使馆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意双边地球物理学术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作为庆祝中国与意大利建交40周年活动之一,本次论坛主题为“地球物理、地球动力学及地震危险性评估研究”。论坛活动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中意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在中意科学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主持下,联合培养的三位博士生圆满完成了Trieste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第二阶段由中意双方的12位学者做地球物理、地球动力学及地震危险性评估等方面的学术报告。论坛期间,双方签订了进一步联合培养人才、科技合作交流的协议。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增强了中意双方在地球物理学方面的学术交流,有助于促进双方未来的合作。
第二届地球深部碳循环国际会议于2010年4月在我所召开。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瑞士和英国的40多名国际知名学者、国内100多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围绕CO2在地幔熔融中的作用、俯冲带中的含碳相、地球深部的碳酸盐及含碳矿物、火山作用和地球去气作用、俯冲带和地幔中的C-H-O-S流体、大地构造和环境变化中的碳循环、深部生命和深部有机物生成等地球深部碳循环等七个热点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与会学者从地幔熔融中的含碳相、金刚石\火成碳酸盐研究\含碳变质岩、火山作用放气、理论实验模型结合研究、深部生命和深部有机物生成研究等五个方面总结出针对地球深部碳循环问题现阶段可以开展研究的题目,大家一致认为有关地球深部碳的研究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2010年7月初,我所举办了第二届“地球与行星内部国际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古地磁学和行星磁学的观测和理论模拟等重要科学问题,从太阳磁场、行星磁场到地球磁场、磁场与行星内部等进行了广泛交流。来自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瑞士、西班牙、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中国等10个国家的39位学者做了大会报告,40余位做了墙报交流。国内各有关单位近百名科研人员与研究生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是继2007年7月成功举办首届地球与行星内部国际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高水平会议。学术交流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古地磁学与地球深部和行星科学研究的发展,对提升和扩大我国在该学科领域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同月,我所还召开了第二届“反演问题计算方法及其应用国际会议”。针对近年来在科学前沿研究中出现的各种反演问题,与会学者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物理海洋、空间科学到工程力学、人口管理等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展示了反演的正则化理论以及各种先进的最优化迭代求解方法的理论性质和应用现状。来自俄罗斯、挪威、美国、印度、香港及国内的专家、学者做了大会口头报告。会议还给众多年青学者、研究生提供了做简短报告的机会。近70名学者参加了会议的交流及讨论。该会议汇集了国内外反演、优化及应用领域的众多知名、学者,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在提高反演问题应用研究、当代优化研究、鼓励交叉学科的合作、推动正则化及优化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0年11月,由我所主办的国际地学研究计划“磁化率在古生界沉积岩石中的应用”国际研讨会在桂林顺利召开。来自美国、比利时、捷克、波兰、塞内加尔、印度、越南等国家的19名学者和学生,与来自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20余名专家和10余名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通过口头报告和展板的形式,就磁化率在古生界特别是在泥盆系沉积岩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会后,与会学者对广西桂林附近泥盆纪-石炭纪不同沉积环境的地层进行了野外考察,同时项目工作组还进一步对这一地区泥盆纪吉维特期-弗拉斯期和弗拉斯期-法门期以及泥盆纪-石炭系界线地层进行了野外考察和采样。
④其它国际交流活动
今年9月,我所专家应邀担任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地球深部碳观测的共同主席,主管该计划的四个研究方向之一——碳的物理化学。他将负责组建一个由世界知名学者组成的科学指导委员会,并将在未来两年内领导该委员会开展研究工作、招收美国与其它国家合作培养的博士后、起草未来十年的研究规划。担任这一职务意味着要领导国际上的科学家(包括知名科学家)一起开展前沿性研究工作,极具有挑战性。
在今年美国地质学会年会上,杨小平研究员被授予法卢特.勒巴茨沙漠研究奖。该奖项创立于1999年,以美国著名沙漠专家法卢特·勒巴茨命名,由美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分会组织评选,每年一次,目的在于表彰对沙漠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杨小平是该奖项的首位华人获奖者。
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的实验室比对活动中,我所地下水示踪实验室今年在氚测量方面取得测试精度排名第五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