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合作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合作交流 > 年度总结
地质与地球物理所2009年度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情况
2009-12-22 | 作者:综合办公室 | 【 】【打印】【关闭

2009年我所共派出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和交流培训172人次,其中合作研究项目35项66人次,参加国际会议60项92人次,考察、访问和培训11项14人次。邀请外宾来华进行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和参加会议等活动145人次,举办国际会议2次,1人新当选国际组织主席。另外,有3人获得中科院留学基金,1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联合培养研究生3人。

 我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邀请来自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多个国家或地区知名科学家21人次来实验室做访问学者、讲学、指导实验室建设等,实验室科研人员出国进行合作研究、参加会议、讲学、培训、调研等活动30多人次。为了更好地与国外同行交流研究成果,2009年8月,岩石圈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青海科技厅在西宁联合主办了第八届国际榴辉岩会于在青海省成功召开,来自十六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国际榴辉岩会是国际榴辉岩委员会组织的大型系列国际学术会议,每四年举办一次。本次会议是我所科学家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大学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等部门的专家学者,于2004年向国际榴辉岩委员会提出申请,在2005年通过投票表决成为2009年第八届国际榴辉岩会的主办国。本届会议就以下6个主题开展了3天的学术研讨:高压-超高压矿物学和岩石学――从实验到野外;俯冲带变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高压-超高压熔流体活动;造山带橄榄岩;原岩背景、变质演化、交代作用和地幔动力学;高压-超高压带的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板块俯冲碰撞带:中国西部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会议期间,国际榴辉岩委员会召开了工作会议,决定第十届、第十一届国际榴辉岩会将分别于2013年在意大利和2015年在多米尼加举行,委员会还推选我所叶凯研究员为国际榴辉岩委员会主席,任期4年。会议期间,国际岩石圈Task Force IV项目组召开了工作会议,决定联合各国科学家向国际岩石圈委员会提出新的项目建议。Lithos和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将为本次会议学术论文专辑。与会代表在北祁连俯冲碰撞造山带和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开展了野外考察。

2009年9月,岩石圈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家305项目办公室在乌鲁木齐联合主办了中国天山古生代地壳结构与构造演化国际地质考察及研讨活动。9月10日至16日,来自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法国、英国、中国的25名地球科学家在白杨沟、后沟、榆树沟、策达雅、库车河、艾维尔沟等地实地考察,就天山古生代造山带的形成时间、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进行了现场讨论,大家对野外露头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拍照,并对重要地质现象各抒己见,讨论气氛热烈。

会议的第二阶段是学术讨论会,国际岩石圈计划CC-1/4项目主席,我所王清晨研究员简单介绍了天山的研究历史,并明确此次研讨会的主旨是,报告天山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就天山古生代造山带的形成模式、时代及俯冲极性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以期达成共识,为将来进一步研究确立新起点。会上,有15位中外学者报告了他们在天山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涉及构造地质学、高压变质作用、同位素年代学、造山带与矿产等领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家305项目办公主任助理马华东全程陪同野外考察,并在研讨会上向与会的中外专家学者介绍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家305项目的概况及项目实施25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研讨会上,大家又利用整整一天的时间就野外考察中共同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进一步交换意见,国际岩石圈计划CC-1/4项目副主席陈岩教授对会议作了总结。他说,大家抱着坦诚合作、发展科学的态度进行了9天的紧张工作,观察了客观地质现象,交流了各自的解释意见,明确了分歧的关键所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希望此次研讨会能成为一个解决分歧、坦诚合作的科研工作模式。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不仅使实验室科研人员开阔了眼界,促进了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实验室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今年我所郝天珧研究员课题组继续执行中韩重大基金合作项目,根据项目需要,中韩两国布设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时间是2007年10月至2009年6月,已经持续观测了近21个月。在观测期间,11台宽频带地震仪运转正常,记录到原始压缩格式的地震数据70GB以上,为黄海的研究补充了最新的天然地震记录数据。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完成了包括根据地震目录截取近震、区域地震和远震的事件波形记录,拾取近震和远震的P波到时,提取远震接收函数并用于台站下方地壳一维S波速度结构的反演等研究,还利用SKS横波分裂现象反演台站下方上地幔200~300 km深度的各向异性特征等内容。实测资料揭示:来自莫霍面的Ps转换波震相的到时延迟表明地壳厚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加,苏鲁造山带在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碰撞作用下地壳增厚。

中韩国际合作开展以来,还收集整理了黄海全海域及南黄海不同精度的重力和磁力资料,完成了数字化成图,重磁异常成图网格间距为0.020×0.020,重磁数据量约为270000个,为该项技术在黄海示范区的实际应用与适用性检验提供了基础数据;收集整理大量黄海示范区及周边地区密度、磁化率资料以及钻井资料,其中密度数据380个,磁化率数据515个,钻井资料25口;完成针对黄海实际情况的小波基选取研究;对黄海研究区的重磁数据运用综合地球物理流程的各项技术模块进行了处理,并进行了场分离、重力、磁性基底反演、残余厚度计算等,形成各种结果图件80余幅,并依据处理结果进行了分析解释;得到了示范区中、古生界主要界面形态及残余厚度分布特征。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对黄海研究区的断裂与火成岩分布进行了信息提取,着重对布格重力异常和磁力化极异常进行了方法试验,对比现有的地质、物探成果,证明了初步的提取效果,但对现有结果还需结合有关资料进行筛选,解释有待深入。

针对黄海深部结构,利用海区重磁观测数据,以最新的地震层析成像和地震勘探结果为约束,重点关注原有地球物理数据未能提取的断裂信息和深部构造磁性基底等深部构造特征,达到认识深部结构对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制约关系的目的。该重大合作基金项目执行三年来,共发表了18篇文章,其中SCI收录8篇。

 西班牙-中国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地球系统双边学术研讨会是由双方的科研人员倡导发起,旨在推动两国地学界的科学家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在中国与西班牙有关方面的推动下,2009年6月在西班牙召开了研讨会。本次会议下设9个专题,内容涵盖固体地球物理、大气物理、空间物理,地球化学以及灾害评估与预警等,大会设特邀报告、分会场报告和展板交流等三种交流形式。双方参会代表达150 人,口头报告63人次,展板交流67人次。其中,来自我国科研院所及有关高等院校的参会代表有25人,分组报告22人次,展板交流22人次。许厚泽院士和我所付碧宏研究员应大会邀请分别作了《卫星重力测量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地震地质灾害:减轻地球灾害的意义》等大会发言。与会者积极评价第一次中-西双边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希望通过双边学术会议能进一步加强两国地球科学工作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二○○九年十二月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