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合作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合作交流 > 年度总结
地质与地球物理所2008年度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概况
2008-12-29 | 作者: | 【 】【打印】【关闭
   2008年我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在国际固体地球科学领域上的影响,提升研究所在国际上的地位。全年共派出180人次进行合作、交流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来华参加合作、交流和学术会议的外宾198人次;在华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及双边会议4次,参加外宾约100人;2人获国际组织奖;5人当选国际组织和学术期刊职务。
   今年我所继续执行中韩重大基金合作项目,双方在流动台站的天然地震观测、地震数据交换和黄海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场的学术交流等方面展开了密切合作和交流,在数据采集共享、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为顺利实现国际合作项目所预定的科学目标提供了保证。双方在位于黄海东西两侧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进展顺利,地震台站运转正常。在此期间,已经记录到数以百计的远震和位于黄海内部及周边地区的近震和区域地震,取得原始观测数据数十GB。同时,双方的合作者通过及时进行数据交换,保证了所取得的地震观测数据能够尽快地用于黄海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深浅部结构和海区残留盆地分布的研究中。目前,双方的研究人员已对天然地震的原始波形数据进行了初步处理,截取出近震和远震的事件波形记录,并已经展开诸如远震接收函数、SKS横波分裂、地震定位等研究工作。为了加强中韩双方在黄海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方面的研究,充分了解双方的研究进展情况,我所联合韩国公州大学于2008年9月举办了第3届黄海地质与地球物理场特征中韩双边学术研讨会。来自我国和韩国相关学术单位的40多位地质、地球物理学者共聚一堂,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对黄海及邻域地区的深浅部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特征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有效地推进了中韩双方的合作研究深度,体现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此次黄海地质与地球物理场特征中韩双边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吸引了中韩双方的众多学者,韩方代表积极表示两年后将在韩国主办下一届黄海地质与地球物理场特征研讨会。
   在国际学术会议方面,我所全年有近150多人次参加了40多个境内外的国际学术会议,其中做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的有30人次,分组报告37人次。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是本年度地学方面的重大国际大会,该会议是代表国际地质学方面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我所有3名科学家担任了分组会议召集人,有14人在大会和分组会议上做了大会发言和分组报告,其中杨小平研究员在气候变化专题报告会上向各国地学家综述了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所取得的突出进展。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科学家结合地质及地理大调查展开了第四纪环境演变的研究。特别是近30年来,中国地学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并成为这一领域国际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之一。中国科学家运用黄土—古土壤序列、深海沉积、冰芯记录、冰川沉积、风沙沉积、河—湖相沉积、盐湖、石笋、海岸景观以及树木年轮和历史文献等多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在探讨区域性及全球性的气候变化过程和机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根据气候代用指标建立了不同时间尺度、不同分辨率的气候演变模式。中国通过对全球变化的研究,为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和认识地球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所主办的第13届冈瓦纳国际学术大会于2008年9月在云南大理举行,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的200多名学者与会。会议对地质历史上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板块构造与地幔柱构造、巨型矿产资源的成矿成藏规律、造山带与大陆增生、古特提斯-新特提斯与喜马拉雅构造演化、盆山耦合与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中朝克拉通与黄海演化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会议还邀请了8位国际著名科学家作了主题发言,近百名科学家分别在大会和6个分会作了会议发言,报告了有关研究的新进展,提出了许多新见解。会议还新增了汶川地震与青藏和东南亚地质构造的专题。各国科学家对会议交流表现出极大兴趣,对会议的成功给予高度评价,并对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中国的科学发展、云南和大理的文化和历史表示了充分的赞扬。会议期间召开了国际岩石圈、国际冈瓦纳研究会、有关IGCP项目和973项目的工作会议,会后安排了野外地质考察活动。会议决定第14届国际冈瓦纳大会2011年在巴西举行,将在Gondwana Research和 J Asia Earth Science杂志出版本次会议学术论文专辑。

   高地应力条件下大型工程开挖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国际研讨会于2008年10月在四川省西昌市召开。作为主办方,我所邀请中国、韩国以及国际工程地质界的知名专家与会,就我国西南地区高地应力条件下大型工程开挖中出现的一系列重要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现场研讨。专家们首先考察了锦屏二级水电站地下厂房和引水隧洞东端TBM掘进机施工现场,并驱车经过16.8公里长、埋深2500m的引水工程A、B辅助洞,考察了引水隧洞西端施工掌子面。在锦屏一级水电站,专家们考察了大坝左右岸地质条件及高陡边坡加固工程以及主厂房、主变室、调压井等主体地下工程。考察中,与会的中外专家听取了锦屏工程管理局技术人员对工程概况的全面介绍,对现场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在随后召开的会议上,专家们分别对锦屏水电站等高地应力条件下大型工程开挖的岩体变形破坏机制、锦屏一、二级水电站的工程地质与岩石力学问题进行了剖析,就锦屏工程的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达成一些共识和初步结论,这些成果对于锦屏水电站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会代表对会议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高度赞赏把研讨会开在工地上、有针对性地研讨重点工程中的典型工程地质问题的办会方式。先看现场后再研讨,这是本次会议的一个探索,也是一次成功的经验。另外,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报主编Brian Hawkins教授在会议现场约定了14篇专稿,目前正在组稿之中。
   我所承办的油气运聚成藏过程研究及定量方法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0月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借鉴国外学术研讨的形式和经验,由科学家自发地以按照学科发展的需要组织。研讨会主题集中,以学术交流为目的,采用主题发言引导、研讨为重、多种交流形式并举的交流方式,为与会者条件了一个相互交流、共同研讨的平台。根据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国内外现状、我国油气勘探中亟待解决的相关地质问题和与会人员情况,研讨会共设置了五场专题研讨。本次研讨会坚持学术自由方针,反对学术封闭,摈弃学术成见;鼓励学术观点的交流与碰撞,鼓励提问,鼓励争辩。研讨会上气氛热烈,与会者踊跃发言,就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相关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与会者理论联系实际,展示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方面的进展,交流了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心得,澄清了一些相关的概念、认识和理论;与会者还就如何促进我国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健康发展进行了商讨,指出了我国当前油气勘探基础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努力方向。与会者认为,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机理和过程一直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核心,也是指导勘探方向、进行油气资源评估的基础。近20年来,以盆地流体特征、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其成藏(矿)效应等为重要内容的盆地流体动力学研究一直是盆地动力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油气运聚成藏的研究不断向定量化发展,人们利用沉积-岩石学动力学分析、盆地模拟技术和地球化学技术等方法手段,构建流体运移输导格架、追踪油气运移路径、恢复古流体运动历史、模拟运移过程和效率、预测成藏位置、评估资源远景。石油地质学研究正在走向定量动力学研究阶段,面临新的突破。
   2008年王思敬院士被授予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第4届Hans Cloos奖章。Hans Cloos奖是该协会以著名工程地质学家Hans Cloos教授名字命名的学术最高奖,每两年颁奖一次,旨在奖励对工程地质学科发展和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工程地质学家。迄今为止,全球仅有4人获此殊荣。王思敬院士的学术成就赢得了国际同行们的高度赞扬与尊敬。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发起人、著名工程地质学家Marcel Arnould教授称赞他的学术成就是中国工程地质的里程碑!

   孙继敏研究员由于对中国风成沉积物质来源及粉尘输送路径等提出了原创性认识,并利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探讨中国西北内陆盆地的新生代气候演变及其动力学机制,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授予2008年度地学奖。这是我所科研人员第二次获得该奖项。 

   今年我所有5位科研人员当选国际组织和学术期刊职务,分别是:范宏瑞当选国际矿床地质学会亚洲副主席;段振豪当选泛美包裹体研究顾问委员会委员;庞忠和当选国际地球化学协会理事;杨小平当选第四纪科学论评杂志副总编,国际第四纪杂志编委;王彦飞当选国际科学工程反演学会指导委员会委员,科学与工程反演问题杂志编委。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