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党群工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党群工作 > 廉政建设
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浅析
2011-03-20 | 作者: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刘忠丽 | 【 】【打印】【关闭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维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其管理或者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遵守有关法规,而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程序和措施的过程。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涉及科研生产经营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决策、信息与传递以及自我检测等方面,从总体上透视了科研生产的各个环节。

从事外部审计工作时,曾多次参与科学事业单位的审计、专项检查等工作,发现当前部分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业务流程设置不合理,责任不明确,监督机制不存在,导致管理漏洞频出,为挪用公款等各种贪污和犯罪行为提供可乘之机。结合外部审计案例,简单分析一下目前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的表现形式、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原则及改进措施。

一、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的表现形式

1、未建立严格的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没有明确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没有规定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2、没有独立的采购部门,不相容岗位无制约、监督机制,其请购、询价、供货商选择、验收、领用与保管均有使用部门兼任,付款审批管理不严。

3、缺乏对外投资管理机制,投资立项、评估、决策不合理,投资管理、监督、经营风险防范不到位,投资收回、处置、核销不及时。

4、资产管理制度缺失,资产采购、处置随意性大,资产状况、存在与否无人监管,导致部分科学事业单位资产账实不符、产权不清、权责不明、资产流失情况严重。

5、内外部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长期缺乏有效监管导致违法违纪案件发生。

二、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原则

1、重要性原则

科学事业单位应结合所内情况,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2、制衡性原则

科学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要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避免一项业务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全程包办。

3、成本效益原则

科学事业单位设计内部控制时,应当考虑控制成本和产出效益之间的比例,实现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控制效果,达到经济高效的目的。

4、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与科学事业单位的科研状况、业务范围、风险领域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三、强化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措施

1、营造内部控制环境,加强内部控制意识的培训

内部控制是机关事业单位的一项综合性治理活动,涉及组织、科研、人事和财务治理等多方面。科学事业单位领导机构应该树立内部控制观念,强化职工内部控制意识,营造并保持诚实守信和遵纪守法的科研文化,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设计及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2、明确职责分工,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

内部控制的关键点为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科学事业单位应结合业务特点和机构设置情况,明确岗位职责、权限、标准、范围、工作流程等,使各部门、部门内部、人员之间的工作互为勾稽,互相制约,责任明晰,以达到避免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堵塞管理漏洞之目的。

3、加强实物资产管理,保障资产安全

科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财务核算特殊,更应加强实物资产管理。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实物资产采购、验收、入库、领用、计量、维修的岗位责任制;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财产清理制度,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组织程序,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发现资产的盈亏、毁损与报废情况,及时查明原因,并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处理,明确责任,保障资产的安全、完整。

4、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合理、执行有效,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力量共同予以保证。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健全性、有效性的测试,揭露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对促进科学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增强科学管理意识,提高整体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都发挥重要作用。另外还可以借助外部审计机构对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及其实施情况进行评审。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和完善各种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在实践中有效地实施、不断健全和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和提高科学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管理水平,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从而有效的防范经营中的各种风险,确保单位经营目标的实现。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