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7月17日,中国科学院召开“牢记嘱托 学思践悟 再建新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座谈会。十年来,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现摘录我所五位80后青年科技骨干结合个人成长、党校和院特训班学习、尤其是参加主题教育活动的心得体会,表达作为国家队,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紧紧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快实现地球科学高水平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和自信心。
“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提出“四个率先”目标,要求“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十年来,中国科学院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取得一大批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有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13年12月,通过国家引才计划,我回到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十年来,在所党政班子的坚强领导下,我认真贯彻落实院党组的决策部署,把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内化到思想里,贯彻到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
提高理论水平,提升党性修养。十年来,我先后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共中国科学院党校、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学校多次培训学习。参加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全党集中教育活动,积极参加了所党委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理论水平,提升了个人党性修养。
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十年来,我一直从事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工作。2013年,党中央批复立项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实施方案。我协助导师万卫星院士建设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等学科发展平台,带领团队在鸿鹄专项、行星探测工程、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任务做出了贡献,获得人社部等国家六部委联合授予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和其它国际国内奖项十余项。通过基金委战略规划项目、创新群体项目、杰青项目、重点项目等探索了行星科学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作出重要判断:“深空探测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同年10月,教育部批准成立行星科学一级学科。今年,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创始成员高校正式开始招生。在行星科学的十年发展中,我见证了深空探测攀登制高点的过程,参与推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
听党指挥,继续开拓,把个人的职业发展融入到党的伟大事业中去。十年来,我深刻感受到,党的坚强领导是干事创业的根本保证。尤其是三年疫情期间,在所党政班子的领导下,教育、人事、行政、后勤等工作有序开展,保证了广大师生职工的健康,保障了研究所的安全生产。我仍然清晰记得,2022年5月,疫情严重、居家办公,为了保障国家航天局下达的任务能够顺利推动,所领导顶住巨大压力特批在所内多次集中办公,并亲自全程参加,消除了所内外参与人员的担忧。
2023年7月17日,中国科学院召开“牢记嘱托 学思践悟再建新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座谈会。侯建国院长要求,全院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阴和俊副书记强调,要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院党组工作要求上来。未来,方向明确,蓝图宏伟,等待我们去共同奋斗实现。
万博:40岁,所务委员,岩石圈演化与环境演变全国重点实验室(筹)主任、研究员
“重入熔炉重塑思想、牢记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我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一份子,科技自立自强正是我们肩上的重任。在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强国建设任务中,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世界各国的科技强国之路不完全一致,我所从事的地球科学更是有着极强的区域特点。必须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地质特色出发,唯有实事求是,才能切实可行的推动地球科学强国的建设,唯有求真务实才能在提出中国自己的思想,建立中国的学派。而这一切都与中国共产党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背景下带领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在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处。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和2019年7月17日对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这十年我也从一名副研究员成长为研究员和实验室骨干,在工作中从“想干什么”转变到“该干什么”,始终牢记自己是国家队的一员、心系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扛起肩上重担,瞄准国家重大需求背后的科学难点,努力抢占地球科学中的科技制高点。
“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
7月17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和发表重要讲话的十周年纪念日,这让我回忆起了我从事树轮古环境研究的十年,以及总书记的讲话对我的深刻影响。
在我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时,我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传统,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本身,而忽略了科技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联系。直到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才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领域,更是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要贯穿国家发展战略的全过程,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实现强国梦的重要力量。他的话语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相结合,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做出更多的贡献。
我开始比以往更加关注树轮研究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树轮与中国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以往我的研究领域集中于东南亚,国内研究较少,近些年,我更多奔走在西藏、云南、东北、华北等更多祖国大地上,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干旱的变化历史及其控制因素,希望可以为防灾减灾服务。近期我将一个研究方向转向北京的古树,尤其是历史建筑中的古树。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我希望通过这个工作能为北京的气候环境变化以及历史文化变迁做出贡献。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提出“四个率先”的目标和“两加快一努力”的要求,指引着我的科学研究方向。
“重实践、建新功,撸起袖子勇攀科技高峰”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 我十分有幸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和研究所组织的多次培训学习,认识到作为“国家队”和“国家人”,要心系“国家事”和肩扛“国家责”的必要性。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提出“四个率先”目标,要求“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值此十周年之际,侯建国院长再次向全院强调了“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任务。作为我院的一份子,生逢新时代,与革命先烈“钟赤兵”、“龙思泉”、与科学前辈“李四光”、“赵九章”等所处环境相比,国力已经很强大,生活条件已经比较优越,研究所实验设备也已经非常先进,但在科技创新、面向国家发展很多领域,仍有不少“无人区”和“硬骨头”。
在茫茫未知的科研道路上,国家需求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以我所在的团队-地热研发团队为例,我们所面向的世界科技前沿,与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高度融合。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之后,深感“地热人”的历史责任担当,希望自己能够在地热勘查、开发和利用的实践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坚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撸起袖子加油干,勇攀科技高峰!
“围绕“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做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科研工作者”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提出“四个率先”目标要求,中国科学院党组围绕这一目标要求,历时一年深入研讨和凝练,形成《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并在2014年8月8日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吹响了国家科研机构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而就是在这一年的7月1日,我加入中国科学院,成为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一名助理研究员,完成了从博士生到科研工作者的身份转变。参加工作的九年时间里,我深感“身为国家人,心系国家事,肩抗国家责”的荣誉与使命,努力处理好“小家”与“大家”的关系,积极探索着地球演化的奥秘。2019年11月1日,当我读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时,深刻感受到党中央对我院历史贡献的充分肯定以及对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新要求。“两加快一努力”是对我们新时代科研工作者深深的鞭策,也是对目前国内国际科技发展环境的忧虑。2020年我院基本实现了“四个率先”,而今踏上了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的新征程,作为国家科研机构的年轻科研工作者,需要完成“从想干什么到该干什么”的转变,急国家之所急,解国家之所忧,做对党和国家忠诚,做事做人正派干净,守正创新,勇于担当的新时代科研工作者。
过去十年,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的目标以及院党组“率先行动”要求,始终聚焦主责主业,持续引领国内地球科学与行星科学的发展方向,重点解决国家在地学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为国家在地球科学和行星科学领域的政策制定建言献策,多项研究成果荣登“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研究领域也完成了从国内区域地质演化,到国际前沿地学热点追踪,再到关键地学分析技术开发等多个方向的转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研究方向如何变化,“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是我们新时代科研工作者不变的使命。
(供稿:党群工作处 编辑:综合办)